当好离异家庭家长的教育参谋 单亲教育
当今社会,离婚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日益上升的离婚率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子女。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上讲,由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组建的家庭是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对一个孩子而言,这个三角形中任何一条边的缺失都意味着这个家成为了一个残缺的家。这个在他们内心留下创伤的事实都将给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更令人心焦的是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健康危机。
就以笔者的上一届学生为例,全班共38人,单亲家庭的学生7人,占了全班总人数的18%。在班级中这些孩子较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冷漠、烦躁等性格特征。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叛逆心理强烈,喜欢自由,不服约束,有一定的暴力倾向,由于贪玩、学习习惯差及缺少学习动力等原因往往成绩居于班级的下游。女孩则少有同伴,与老师同学间总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对异性容易产生情感,这主要是因为在家中缺少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就从异性处寻求安慰和保护。
由以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我深知孩子是无辜的,因此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从而驱除他们心中的阴影,可在大量的情感和精力的付出后却发现是事倍功半。原因何在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在以后的多次家访后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我只是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需求,可却忽视了他们的父母――对其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人格、个性有着深刻影响的他(她),也因离婚产生了某些心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外化形成的情绪、态度、言语、举动不断渗透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因此产生了心理的偏差和性格的不完善。
通过我的观察和了解,离异家庭的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放任自流型
离异家庭中的家长由于要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以抚养孩子,因此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工作、赚钱养家和操持家务上,根本无暇来考虑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的家长索性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2、百依百顺型
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生活和物质的关心。有的家长失去伴侣后,将全部的爱移位给孩子,即对孩子娇惯溺爱,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因而导致孩子任性自私、无理霸道。
3、严厉粗暴型
部分离异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他(她)们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因此对孩子的管教就特别严格,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就会通过打骂来宣泄内心的失望与愤恨。有的父母嫌弃孩子,认为受其拖累,动辄打骂孩子来出气,造成孩子或胆小自卑或倔强叛逆。
针对离异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不良倾向,我觉得首先应让家长明白自己离婚后心态调整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他必须尽快消除内心烦闷、狂燥等消极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痛苦“传染”给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依旧温暖的家,使其尽快适应家庭的变化。
此外身为班主任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具体的家庭情况,向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帮助其认识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配合其改善失衡的亲子关系。提出的建议例如:
1、告诉孩子:我们的家庭的确发生了变化――真诚面对孩子的问题。
孩子是敏感的,会感受家庭的变化,所以,不要企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他的不安,失去对大人的信任。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有权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实。这有助于他勇敢地面对。
2、让孩子了解:离婚不简单是谁的错――避免受害者心态。
不要向孩子指责对方的无情和不负责任,父母双方都是给予孩子生命、养育他、挚爱他的人,不能留给他对任何一方的仇恨情绪。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创伤作为孩子今后成长的借鉴,孩子需要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们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权利。
3、与孩子共同担起家庭的责任――避免补偿心态。
物质和娇纵都无法替代精神上的缺失,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补偿,相反可能是任性、暴力的来源。单亲的孩子需要更早地承担责任,走向成熟。
4、别将对孩子的爱与婚姻一起画上句号――不要放弃做父母的责任。
婚姻结束,并不等于对孩子的责任也结束了。别让孩子产生被抛弃或被冷落的孤独感,要使他在父母婚变的环境中逐渐适应,就应给予他双倍的关爱,并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5、孩子不是人生的赌注――要积极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别将一次婚姻的失败当做人生的终结,别将自己的希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一个成-年-人如果不能勇敢地面对失败,重头再来,孩子稚嫩的肩膀又如何能够承载两代人的重托?成长不光是孩子的事,只有你的榜样,才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生活勇气和力量。
离异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多依靠的是父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正确的教育态度,所以班主任应当好这些家长的教育参谋,与他们一起共同为孩子创造一片“艳阳天”,让孩子在师长爱的力量的支撑下,以灿烂的笑脸勇敢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