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也复读值不值
这些复读生被老师誉为乖仔乖女,不但复读期间学习自觉,还乐观坚强
眼下广州,一些考不上理想高中的孩子上起了“初四班”
“复读”并非高考落榜生的专利。眼下广州,一些考不上理想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也加入了复读的行列,俗称“初四班”。
广州一家学校,去年尝试开办一个“初四”复读班,原拟招生40人,没想到非常火爆,吸引了数百学生、家长前来咨询。另一家培训机构,今年招收两个“中考”复读班,还开出条件,要择优录取……
复读呈现低龄化趋势。到底这些刚刚念完初中的孩子为何复读?复读要付出多少成本?到底值不值?本报今天深入探讨。中考上不了“名校”也复读!
复读低龄化是喜是忧?
学生:不上“名校”高中心不甘
家长:考个好大学,才有好出路;要上好大学,先上好中学
昨日上午,广州复读学校“卓越”校门口,记者遇到这样一对母女―――鬓已斑白的母亲充满关爱地看着女儿:“再读一年,很辛苦的,你想清楚没有?”身材瘦小的女儿静静地说:“不再考一次,我不甘心!”女孩子在今年中考里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她没有选择参加补录,毅然决定复读。
近年来,复读呈现低龄化趋势。从以前的高考落榜复读、高考非名校就复读,发展到中考落榜复读、中考上不了“名校”高中的也复读,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特殊现象。
1 复读生“扩招”,“初四班”首现
复读学校招生火爆,甚至吸引外地复读生
广州市招生办公布的信息显示,参加今年中考的广州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共有120623人,占报名总人数的98.80%;而报名参加学业考试和中招录取的往届复读生1102人,比例虽然不到中考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和往年相比,却显现出复读低龄化的趋势。
在去年之前,中考复读生人数极少,广州也并没有专门的中考复读学校或课程;但去年中考之后,以办高考复读班闻名的卓越学校,就不断接到来自家长的咨询电话,询问是否有复读初三的课程。很多家长和考生对中考复读非常关注,学校敏锐感觉到有市场,去年开始尝试开办一个“初四”复读班,专门应对中考。原本打算招收40人,没想到正式接受报名时场面火爆,吸引了数百名学生、家长前来咨询,甚至还有来自省内非广州地区的!学校不得不扩招,将录取名额增加到85人。
在广州市另一家开设有中考复读班的培训机构,记者看到今年的招生计划:招收2个班,每班限招45人,面试入学,择优录取。该校负责人表示,由于复读生需要具备比普通考生更强的心理素质,学校特别要求,复读学生中考分数必须达到350分以上,而且是在初中三年学习未尽全力、中考失败后幡然醒悟,立志考重点中学的;还有需要家庭全力支持。
2 记者调查中考复读动机
九成学生:复读就为上“名校”高中
中考生去复读,到底是学生的自觉行为,还是家长的“霸权”行为?
记者对去年中考后“回炉”复读的一批初三学生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学生都表示,选择复读是因为自己没考上理想的中学,很不甘心;复读目的,就是为了一年后考上自己想去的学校。
复读生小欣告诉记者,去年她考华侨中学,只差了8分,决心复读要考上这所学校。有同学劝她说风险太大,但家人都非常支持她,于是小欣毅然坚持下来了。小欣的妈妈在和记者交流时则显得内心有些矛盾:今年中考,虽然有些很一般的学校、甚至职中表示要录取女儿,但孩子“死也不去”,自己和老公也担心女儿在一般学校混三年考上好大学。她担忧地说:“从目前的就业环境看,要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考上好大学的前提,是考上一所好中学。但孩子毕竟太小,很担心孩子承受不了复读的心理压力,她因此也感到困扰。但不管如何,孩子作出的决定,父母一定全力支持。
在对家长的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考个好大学,才有好出路;要上好大学,先上好中学。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和家长实在太多!一位教育界人士据此做了预测:未来因为考不上理想中学而选择复读的学生人数,或许会逐年增多。
课间,复读学生困到趴下
3 小小年纪承受几多心理压力
孩子们称,最难忍受的是考场上的歧视
每天早上6:50,复读生小影准时来到教室,开始早读,复读生一天忙碌的学习就此开始:每周上课5天半,每天7节课;一天的课之后,晚上晚自习,9点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几天一小考,每月一月考。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中考后选择复读的学生,要面对“地狱式的考试训练”。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外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复读学校的孩子身上穿的学校校服,很容易被路人看出来,有时路过以前的学校,要承受“那是复读生”的别样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们觉得最难以忍受的是考场上的歧视:很多复读生都向记者反映,中考时个别考官会重点“照顾”复读生,经常在他们面前走来走去,翻看他们的卷子;某单项考试,复读生安排在应届生的后面,考试通知的时间是2点,结果他们从2点一直等到5点……这一切的不公平,让这群复读的孩子们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歧视我们?幸好,老师与家长是复读中考生的最坚强后盾。复读学校老师一再给他们打预防针:你们的心态要先放端正:自己比别人多学一年知识,成绩肯定比他们好。很多家长在今年考前都这么对孩子说:“临场发挥很重要,保持正常心态,尽自己的能力就行。”学生自己懂得怎么调整心态。复读生小影告诉记者,在今年的中考的某个考场,普通中学的学生对他们一脸不屑,于是小影灵机一动对旁边的同学说:“上次你英语考120分,这次有没有可能冲130(满分是150分)?”同学也心领神会:“你忘了我,上次132,这次想冲140。”旁边的学生听得目瞪口呆,而小影和同学则掩嘴偷笑。
在报名室,老爸掏出大叠钞票,坐在一旁的儿子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4 复读一年费用,相当读一年大学
教育专家认为,中考复读效果因人而异
据了解,广州中考复读班的学费收费标准,一般都在4800元一学期,相当于普通大学生一年的学费。有些学校为便于管理和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复读生住宿,住宿费为每学期1500元左右;水电费由学生分摊,再加上书本费、伙食费、营养费等等,一个学生复读一年的花费估计近万元、甚至可能过万。但是,对名牌高中的向往,让考不上满意高中的家长和学生对复读学校趋之若鹜。去年广州仅有一家培训学校开办中考复读,今年又一下子冒出了至少两所学校开办中考复读课程,而且这些学校近来举办招生咨询会都甚为火爆,引来大批考生和家长,中考复读市场的潜力可见一斑。
从去年报读“回炉”,到今年考试结束,从困惑到自信,复读学生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今年中考成绩出来后,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记者向中考复读生发问:花费了这么多金钱和精力,觉得值得吗?如果今后高考再落榜,还会选择复读吗?“打死都不读,太辛苦了!”复读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学习的压力,社会的偏见,自我的期许,都让复读生这一年过得非常辛苦。复读生小麦就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落榜生都适合复读,因为复读的压力非常大。复读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复读一年,还是考不上,怎么办?自己的心理能否承受得住?但也有复读学生表示,复读的艰苦过程,过后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经过这一年的辛苦,以后什么挫折都不怕了。”复读生小欣这样总结。
有教育专家分析,中考复读并不是每位考生都适合:如果考生主动要求复读,愿望强烈,且通过今年的中考成绩分析出自身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哪些不足,并能够找到解决不足的针对性的办法,这样的考生可以大胆选择复读;实践证明,中考复读学生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走入理想的高中;反之,若没有很好地总结失利的原因,复读效果往往难如人意。
5 中考复读,是唯一出路吗?
引发多方争辩;教育部门不禁止不支持
高分也复读让应届生紧张然而,反对初中生复读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很大一部分反对的声音,来自他们的同龄人。某示范高中女生张敏,向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班里去年来了一个插班的复读生,据说中考考“执信”只差了几分,于是选择复读;跟这样的学生在一个班学习,大家都觉得挺有压力的。张敏认为,高分复读生会挤占应届生的录取名额,因为他下次考肯定还会考高分;而应届生与往届生一起参加中考,面对有限的录取名额,竞争的平台不对等,这是明显不公平,也是对应届生权利的侵害。
“放弃职校录取不明智”
针对“中考复读生扩招”现象,广州市七中一位资深老师则表示,复读并非明智之举。这些参加复读的“初四”生,大部分是因为放弃了职校录取的学生。在许多家长看来,只有让孩子考上理想的高中,才能离大学更近一点;一旦上了职校,大学的梦想就完全破灭了。所以,一定要不惜代价让孩子上好高中,将来才能上好大学;但家长有没有想过,若复读一年后,还是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学生和家长能否接受得了这一结果呢?
复读无罪:学生有权选择
然而广州某复读学校的负责人则认为,复读无罪,因为学生有选择更好教育的权利。他表示,应届生最关心的是复读生造成竞争更激烈。其实,在这千余名复读生中,真正的高分复读生非常少,把高分复读生放到超过10万人的中考大军中,比例更显得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复读生对应届生的“侵略性”十分有限。对于复读问题,他认为从政策和法律的导向来看,应该是“不限制”。因为“不限制”,是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学生有追求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现在好学校学位少,就剥夺了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权利。
教育部门没禁止也不支持
而针对复读班的现象,广东教育部门一直持反对态度。广东省考试中心在每年的录取工作中,都会呼吁考生“不要轻易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广东省教育厅在几年前就曾经发出通知:公办学校禁办高考复读班;而对于中考复读,由于是新出现的现象,教育部门并没有明文禁止,但也并不表示支持。而对于往届生参加中考,广州市招考部门也没有过多的限制,按照有关规定,只要往届生不超过18岁,就可以报名参加中考,其与户籍所在区的应届考生的报考范围一致,即同样可以报考提前批录取或第一批录取的高中“名校”。
然而,有职校的校长则在接受采访时非常担忧地指出:如果许多优秀的高中落榜生都选择复读,那么职业教育还怎能招到优质生源,怎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本文涉及的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