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家教 >

从调皮的“小马驹”到“杂交水稻之父” 名人家教

   

从调皮的“小马驹”到“杂交水稻之父” 名人家教

作者: 更新时间:2020-08-04 11:31:44 阅读:

  200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奖大会上,朱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给号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的播种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这一划时代的贡献,在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促进世界的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袁隆平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当代神农”。他真的是“神”吗?细察他成长的足迹,我们发现父母对他严格又不失宽松的家庭教育,以及以后对儿子选择的高度尊重的民主作风,是他成材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从调皮的“小马驹”到“杂交水稻之父” 名人家教

  优良的“远缘杂交”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系钟毓灵秀的庐山脚下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县城。德安西部青竹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他先祖世代在此躬耕垄田,繁衍生息。19世纪后期弃农经商,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因重视教育,个个出息。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译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级职员。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肖马。被称为“调皮的小马驹”。少时他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母亲贤慧善良,酷爱花卉。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帮忙”。他爱动脑子,感兴趣的必亲自体验。比如第一次看到荞麦粉,他想弄点尝尝,结果弄得整个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钉钉子时嘴衔铁钉,他也拿一个衔嘴里。一个跟斗,铁钉掉进肚子,送到医院才取出来。袁隆平7岁时随父母逃难乘船渡浣江时,被四弟不小心碰了一下掉入江水,幸被船工救起,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到重庆后,去长江边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一个暑假下来,仰游蛙游来往自如。后又学自由泳。10岁时能横渡长江。他还参加比赛,出人意外地游出了“汉口赛区一百米、四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的成绩。他从小就是这样,一旦认定目标,就百折不回地不达目的不罢休。

 

  读中学期间他好学勤思,成绩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课余博览群书。思维比一般同学敏捷活跃。他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提问,琢磨为什么。这种寻根究底的执著在以后的科研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后,同行们引用学术用语与他开玩笑:“袁教授,你有那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是不是远缘杂交造成的?”袁隆平回答:“差不多吧,母亲江苏人氏,父亲江西人,个性不同,父亲小聪明多,母亲聪慧善良……”这虽然是说笑戏言,但事实上他确实从父母身上得到了丰厚的给养。

  “望子成‘农’”成“神农”

  父亲袁兴烈是一位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后平汉铁路被日寇占领,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将军领导过的西北军,在抗日烽火中成了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政府中任侨务科长。这给了袁隆平深刻的印象,他有了立志报效祖国的宏愿。 他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高中部毕业时,父亲希望他考南京名牌大学,学数理化。他却另有打算。他那根深蒂固的忧国爱民振兴中华的情怀,那种探索自然奥秘的献身热望使他决定学农。开明民主的父母,见劝说无效,便尊重他的意愿,长叹一声道:“俗话说望子成‘龙’,我是望子成‘农’了。好在我们袁家先祖世代务农,但愿你这个农民与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辈,成为新型农民。”他重温少年的梦,考入重庆相辉农学院。(1950年成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奠定了他成为“水稻杂交之父”的人生轨迹。

  他学习非常努力,学习遗传学的不同流派,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分到安江农技学校当教师。教课以外,他不忘自己的理想,在学校里开始试验,先搞无性杂交。他认定以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指导选育良种,从分子角度找问题,搞清作物遗传内因,是今后途径。就这样他科研选题,从大处着想,与国家的兴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学校试验田频繁出现他的身影。他从不气馁,六年无功,却没有被一次次失败压倒。“平生清苦何所有,水稻为伴书作友”,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选海南岛为育种基地。在海南期间父亲病危,父亲理解支持儿子,不让家人通知他。结果等袁隆平回来,父亲已经病逝几个月了。

 

  袁隆平坚信“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他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乐观向上的情操,“十年磨一剑”,研究终于初见成效,1973年亩产从300公斤到500公斤。他没有停止脚步,大胆提出一个新的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终于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中国神农”。

  一片丹心为国家

  在他的不断开拓下,育种从三系到二系到一系,由繁到简,使1995年二系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使用,2000年333万公顷。这时荣誉纷至沓来,国际同行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他获得各种奖项。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他将奖金1。5万美元加上他的顾问费捐献出来建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当时他家经济并不好,连四大件家电都没有。外国同行不理解,他一笑置之:“光荣属于祖国与人民。”他的义举无声地召唤着人们,人们踊跃捐款,一美籍华人一下就捐十万美元。基金会用每年的利息,资助研究课题。他慷慨资助教育事业,帮助一些学校。而他自己生活简朴,即使出席国际会议也就是三四百元的西装。

  就这样,父母的滋养,人生的种种经历,悲苦乐爱忧经过他心灵的光合作用,全转成智慧的养料,孕育了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 苏杭,倾心为母爱导航 名人家教 下一篇: 王绘春:诚信让我拥有成功 名人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