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教育
人的成长中有两个阶段的“叛逆”期。一是,2-4岁,从幼儿会说“我….如何如何”,到“我不……怎样怎样”,表现与家长相反的要求,以哭为手段,直到被依顺为止,属外源性。二是,从12-18岁,也称青春“反抗”期。逆势而为,属内源性。青春期体内能量积聚大,极需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包括主、客体的我,内心充满矛盾:既向往“自主独立”又离不开(经济)依赖;既有了对异性的吸引,却又不被社会所认同与接纳――不准早恋。因此,青春期要完成自我同一性――难。
青春期的情感特别丰富。好奇、兴趣极大,体验欲强,神经敏感,精神易脆弱。两肋插刀常是男儿,多泪善感多是女孩。青春期的学业、事业、家业等大量将决定前途的不确定因素在此交会,加上情感不稳定,极易出问题――即所谓的成长中的烦恼。如碰上母亲的更年期,于是家庭“内战”发生了。难道青春期真的要在“战争”中度过吗?
“叛逆”期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其产生基础:思维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形成、性生理的成熟。“爱”是人类的本性,爱人过程的背后,是人格自我塑造的过程。爱一个人要观其品行,故而爱情就有了与人格重建产生了关系。这时期,孩子常常爱读小说了,从阅读中受情节感染,发泄内心的爱,找到了自己的偶像。由于父母的干涉,只能用写日记来发泄情感(私秘性强)。随着社会知识的增加,继而会发表对人、社会、事物的评价,开始思考怎样做人、怎样看社会、怎样挑战世界。同时也从看父母光环里找出了瑕疵、缺点甚至错处,直到多年后才渐渐理解父母的心。所以说,爱一个人的过程,也是给自己上了一堂品德课、世界观、人生观的课。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写作,使其作文、文学写作水平提高了,甚至日后成了作家。
处在“叛逆”期孩子的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现在当将来。如有的打扮过头、举止古怪、想法离奇,过一段时期会变过来的。不要为其前途干预太多,如学习与职业是家长干预最多的,也是孩子“反抗”最激烈的方面。
在当前社会经济变革中,应当引导孩子接受社会主流价值文化、道德、法律中的真、善、美的新观念,以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使青少年通过不断学习,包括各种社会实践(当志愿者等),汲取自然知识,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完善造就自己的。
家长应以多表扬、多鼓励、多接纳,尊重爱护其自尊心。要增加各种互相沟通途径,如用语言、文字、活动等。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气氛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何使孩子自觉地接受教育是个最有效的方法。
首先,引导孩子看健康、有益的书籍与影视,使其从中找到偶像,继而崇拜、模仿、追求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家教”效果。一旦他们遇到了自己的偶像,就会产生爱,接下来,再引导其如何去“爱”。
其次,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其“懒性”(懒只表示其不愿做某事的表象)。孩子是“火把”,不是容器,要去点燃它。
再次,当孩子困惑时,不干扰他,用同情心打开其心扉,接纳他所诉的“内心”话,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还有,鼓励其多参加社会活动,往往从伙伴中汲取的社会知识最为多了。课外比书上有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对其成长影响太重要了(如何理解过去“文盲”做老板,文盲明帝朱元章的事实)。
总之,一个焦虑的家长不能教育好孩子,父母间要有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其中,父亲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只有使之参加大量的、积极的社会活动,才能克服青春期的挫折、逆反、孤独、自卑、嫉妒、焦虑心理,调整婚恋心理。家长善于启发、引导、协助孩子,使其完善青春期的自我,早日走出“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