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丧母丧父,中年丧子,老年被谩骂,一生经历三段婚姻
金庸先生说,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是一种谦逊,也是骄傲。所有武侠迷都知道,金庸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能讲好故事的人。是的,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金庸,在前面说了这么多位文人之后,今天终于轮到大家非常喜欢、非常期待的金庸出场了,我会用最完整的事件,还原金庸坎坷的一生!是的,你没听错,他的一生真的是非常坎坷:高中被学校开除,大学又被学校开除,一生经历三段婚姻。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子,老年时有不虞之誉,也多求全之毁。为香港基本法费尽心智,被谩骂攻击;80多岁终园剑桥梦,获得博士学位,竟也被嘲讽讥笑。还曾记得《神雕侠侣》中杨过吗?在襄阳城外保国卫民,得万民感戴,谁又真正懂得,那一招“黯然销魂掌”,有几多悲苦,几多忧伤?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迄今已成为无可超越的巅峰。其影响,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从台北到纽约,从香港到伦敦,从东京到上海,中国人在不同的地方,可能说不同的语言,可能吃不同的菜式,也可能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他们都在读金庸的作品。
金庸先生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的身上的标签不只是知名武侠小说作家,他还是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自己的胸襟和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大得多,金庸先生只是查良镛先生的多个化身之一。因为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的笔名,比如“林欢”“徐慧之”“乐宜”等等。他做翻译、做电影编剧、做导演,写社评,写专栏,分别有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成就了查良镛这样一个真身,“金庸”只是他的化身之一。
在香港,金庸和倪匡、黄霑和蔡澜被人誉为「香港四大才子」,虽然金庸在其他领域都有所建树,但金庸还是以武侠小说之名家喻户晓,所以人们提起武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庸。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的三大宗师,其中金庸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武侠小说印刷上亿册,盗版更是不计其数,其小说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播出,影响力无人可及。
对许多金庸迷来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金庸的作品只有十五部,实在是太少了。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寻沧海桑田历史遗珠,大家好,这里是世界名人榜!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海宁査家的最后一位进士,曾任江苏丹阳知县,金庸的父亲查树勋是其祖父的小儿子,曾经出洋留学。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金庸的表哥徐志摩;金庸的姑父蒋百里;金庸的表姐夫钱学森;金庸的表外甥女琼瑶。
在那样的书香环境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1937年,日军侵入江南,他的家乡惨遭轰炸,其父亲查树勋带着全家逃难,其母亲徐禄期间得急性痢疾病亡。当时,13岁的金庸尚在嘉兴读书。因战争原因,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高考模拟试题》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让他们赚了很多的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中学时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但因历史原因,他还是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金庸在另一所学校念起了国际法,而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使他拥有了另一个特殊的身份——1985年他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也是在1947年,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相识于杭州,1948年3月,《大公报》派金庸到香港工作,他征求杜冶芬的意见,杜冶芬答短期可以,时间长了不肯。
当年10月金庸回上海,他们在上海举办了婚礼。杜冶芬后随他去了香港,住在摩理臣山道,由于附近不远就是杜老志道和杜老志舞厅,所以有人就开玩笑给这位杜姑娘起了个外号,叫她“杜老志”。
金庸曾以“林欢”的笔名写影评、编剧本。“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生活幸福的写照。
杜冶芬在香港的几年,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一个人在家寂寞无聊,生活过得不愉快。最后她独自回了内地,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1951年4月26日,其父亲查树勋在内地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枪毙。1981年后,邓小平为其平反。
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名为朱玫(又名璐茜),是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懂英语,比金庸年轻11岁。相恋时金庸还在《大公报》。而金庸长子查传侠出生之后,也正是创立《明报》之际,朱玫与金庸共患难,成就一段令人难忘的相濡以沫的历史。《明报月刊》初创时期,金庸全力以赴,日夜忙个不停,那时两人已有二男二女共四名子女,朱玫除照顾孩子,每天还要给他送饭。
1976年1月《明报月刊》10周年,金庸写下《“明月”十年共此时》回忆道,“我妻朱玫每天从九龙家里煮了饭,送到香港来给我吃。”
当时《明报》办得越来越有规模,金庸的婚姻却出现裂痕。朱玫很能干,对工作很认真,甚至有点固执,两人时常因为工作大吵。
1976年,金庸与朱玫感情破裂,主动提出离婚,并娶年轻女子林乐怡为妻。也是在同年10月,年仅19岁的大儿子查传侠自杀身亡,成为金庸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林乐怡(又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她认识金庸时才16岁,比金庸小20多岁。
1998年第二任妻子朱玫于香港因病去世,替她拿死亡证的是医院的员工。金庸曾脸带愧色地说:“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很成功,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她现在过世了,我很难过。”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下的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他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时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爱看金庸小说,金庸提出想见见邓小平。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了金庸,相见甚欢。不久,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开禁”,成为畅销书……
金庸曾说:几十年了,我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我一直佩服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
金庸晚年时,名气虽响彻中外,而且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因此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
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在金庸眼里,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骄傲而不自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就如查大侠的人生,可敬,可叹。
金庸一生经历极其丰富,获颁荣衔甚多,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笑傲江湖,传奇一生。怀念大侠!他的武侠世界里,有刀光剑影的江湖天下,更有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他的笔下,有豪迈飒爽的萧峰、侠义耿直的郭靖、率性洒脱的令狐冲、机敏聪慧的黄蓉、秀美若仙的小龙女…
自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金庸共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只有14个字,却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所有好的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解。鲁迅先生评《红楼梦》说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学家看见排满,公子看见缠绵。”也就是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解一个小说,都能从小说当中得到共鸣。金庸的小说也是如此。它不仅是武侠传奇之书,同时也是成长经验之书、文化思想之书、传记信息之书。
所以金庸先生留给我们的不单单只是小说,更是我的人生信条。每当我遇到困难,前途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我都会翻一翻金庸先生留给我们的这十五句话。瞬间就感觉有了力量。
第一句:说侠义。
郭靖:“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神雕侠侣》)
第二句:说离合。
程英:“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神雕侠侣》)
第三句:说得失。
令狐冲闭上了眼睛,但只过得一会,便又睁了开来,道:“我只知道这里风景好,但到得瀑布旁边,反而瞧不见那彩虹了。”仪琳道:“瀑布有瀑布的好看,彩虹有彩虹的好看。”令狐冲点了点头,道:“你说得不错,世上哪有十全十美之事。一个人千辛万苦地去寻求一件物事,等得到了手,也不过如此,而本来拿在手中的物事,却反而抛掉了。”(《笑傲江湖》)
第四句:说真情。
萧峰:“我既误杀阿朱,此生终不再娶,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岂是一千个、一万个汉人美女所能代替得了的?皇上看惯了后宫千百名宫娥妃子,哪懂得‘情’之一字?”(《天龙八部》)
第五句:说怨仇。
萧峰道:“兄弟,你的好意,哥哥甚是感谢。他们想要杀我,却也没什么容易。你快退开,否则我要分手护你,反而不便迎敌。”段誉道:“你不用护我。他们和我无怨无仇,如何便来杀我?”萧峰脸露苦笑,心头感到一阵悲凉之意,心想:“倘若无怨无仇便不加害,世间种种怨仇,却又从何而生?”(《天龙八部》)
第六句:说报恩。
段正淳低声向范骅、华赫艮、巴天石诸人道:“这位萧大侠于我有救命之恩,待会危急之际,咱们冲入人群,助他脱险。”范骅道:“是!”向拔刃相向的数千豪杰瞧了几眼,说道:“对方人多,不知主公有何妙策?”段正淳摇摇头,说道:“大丈夫恩怨分明,尽力而为,以死相报。”大理众士齐声道:“原当如此!”(《天龙八部》)
第七句: 说年华。
小龙女:“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神雕侠侣》)
第八句:说处世。
李萍:“人生百年,转眼即过,生死又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无愧于心,也就不枉了在这人世走一遭。若是别人负了我们,也不必念他过恶。你记着我的话罢!”(《射雕英雄传》)
第九句:说武学。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倚天屠龙记》)
第十句:说习武。
“此时纵聚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别离,愚之极矣,悔甚!恨甚!”(《碧血剑》)
第十一句:说问心。
张无忌急道:“咱们只须问心无愧,旁人言语,理他作甚?”
周芷若道:“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第十二句:说勉强。
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第十三句: 说姻缘。
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白马啸西风》)。其实关于姻缘的还有一句非常出名的,出自《笑傲江湖》,那就是“各有因缘莫羡人。”
第十四句:说人生。
黄蓉:“从前爹爹教我念了许多词,都是什么愁啦、恨啦。我知道他念着我那去世了的妈妈,因此尽爱念这些话。今日才知在这世上,欢喜快活原只一忽儿时光,愁苦烦恼才当真是一辈子的事。”(《射雕英雄传》)
第十五句:说无敌。
“仁者无敌!”这便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鸳鸯刀》)
“先生已随桃花去,世间再无侠客行”。
时隔三年,再回首,才明白金庸先生人虽已去,但他留给我们的东西已经融入文化血脉里,却永远不会消失。
金庸先生曾说:“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
有人在,就有江湖,有江湖,怎能少了金庸的小说呢。
山高水远,我们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