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的家校表现不一致
问题1:我女儿五岁多了,在家里面脾气比较倔强,而且有点像小男孩一样淘气,可是在学校里面却很守规矩。比方说:放学的时候我去接她,她明明是看到我了但是老师不说让她出来她就会一直坐在那里。总之,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反差特别大,这是为什么?我应该怎么办啊?
问题2:我家儿子过6岁了,今年开始小学一年级。上学还挺好的,兴趣也很高,就是在家太不听话了。中午睡觉捣乱不睡,半天好不容易睡着了,到上学时间又拉都拉不起来,又是一顿折腾,给我都气哭了呀。我可真是怕了呀,你说该怎么办呀?
问题3:我的孩子在学校很听话,还经常被老师表扬。可是他一回到家,就跟换了个人一样,简直在学校是天使,在家就是个小魔鬼。天天只知道看电视,不管我怎么说都没用,请老师帮我说他之后,好那么几天,没几天又回到老样子了。
后面内容更精彩,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表现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是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系统性,而且学校还是一种集体环境,有明确的规则性和社会性,对孩子的约束性较强。同时这种约束性的文化又对孩子们的相关表现进行评判,这样孩子们在学校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家庭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和相互约定组成的,对孩子的教育随意性比较大。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结合孩子的家庭生活,从日常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另外,在家庭中,孩子面对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一般来说,孩子期待父母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表现,即使是一些消极情绪和行为。更何况,如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更是备受关爱。有时候甚至是孩子一哭,家长就心软了,一些本该执行的原则性问题就被耽搁了。
那么,如果出现了这种家校表现不一致的情况,家长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1.建立平等亲子关系
首先,家长应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有的家长是溺爱孩子,不知不觉中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和任性。有的家长是采取权威式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不给孩子话语权。这样容易让孩子在家变得不敢表达、不愿表达。
明明的日记
今天很高兴啊,我们班大扫除评比得了第一名。其实我们许多小朋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做,但是在学校劳动可积极了。虽然在家里,我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可那都是因为爸爸妈妈总说我们人小,什么都做不好,任何劳动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可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让我们懂得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事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今天的大扫除就是你扫地,他擦桌子,我拖地板……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虽然一开始我们做得不像样,但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我们干得越来越棒!
现在,我真想对爸爸妈妈说:虽然在你们眼里我还小,但我也有想法和能力,请尊重我,给我长大的机会。
看了明明的日记,不知道您有什么想法。慧老师想说,无论什么原因,家长都应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平等对待孩子。遇到问题听听孩子的说法,给孩子说话权;家里的事情也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这样可以帮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这种平等健康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较快适应家庭环境与集体环境的转换,防止孩子在转换和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类不适应的状况。
2.加强家校沟通
其次,家长要及时与学校、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在与老师交流沟通中,家长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言行和人际关系等。如果发现孩子在校、在家表现截然相反,就应立即与老师配合,努力探寻其中的原因,积极地帮助孩子调适心理,化解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使孩子的家校表现做到尽量一致。
3.提高孩子对集体的适应能力
培养孩子的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学校是一种集体环境,与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存在很多区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积极地为孩子创造群体环境,比如给孩子一些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如冬令营、夏令营之类的,让孩子有机会与同龄人交往,学会遵守集体规则,按照要求行事,培养孩子的集体认同感和集体适应能力。
4.制定家庭行为规范
在家里,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制度,让孩子明白在家里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制度一旦制定好,家长和孩子一定要坚持执行,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当然,执行制度时,家长应带头遵守。另外,为了让孩子在家里身心得到放松,在执行规范时要注意技巧。比如,孩子把事情做好,适时予以表扬、肯定。
总之,孩子的家校表现不一致,这种差异性有一定的原因基础,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区别有着直接关系。建议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多多关注孩子,尤其是那些刚开始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在家与在校表现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