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最早记录膏滋方的中医书籍是《黄帝内经》,而《内经》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原则为膏滋方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膏方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主要针对慢性虚损性疾病的长期调理以及滋补养生,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的作用。一代名医秦伯未曾称“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祛病之义”,很好地诠释了膏方之本。
冬令进补服膏方,原是具有鲜明江南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每年深秋、初冬,在江、浙、沪等地,请中医专家定制膏方以养生健体、防病治病的场面蔚为壮观。
南京市名中医张钟爱教授表示,虽然膏方最适合在主收藏之令的冬季服用,但也并非局限于冬令季节,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既可在无病时单独服用,又可在病中与煎药同服或病后服用调养身体,以促进病后恢复健康。
辨体开膏,千人千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周端教授介绍,中医膏方是融中药、滋补品和相关食品于一炉,按照一人一方、一人一锅而制作出来的膏类制剂,适应了中医临床用药辨证施治的需要,通过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可随证加减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发挥方药中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同时,膏方强调个体化给药处方,单独加工制备,因人而异,针对性强,疗效显著。
然而,不少市民为了图省事,找到“标准”方进行调理,甚至还有一些都市白领热衷自制膏方,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还出现反作用。例如,一些自制膏方把很多甜的、腻的放在一起,结果引起不适,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胆囊炎、胃炎发作了。医生指出,因为现代人们吃的食品以高蛋白、高脂肪为主,热量偏高,阳盛体质的人较多,因此食用网络上所谓的“标准”方之后,蛋白质大量堆积,肾脏吃不消,导致尿酸过高、血糖过高等。
此外,专家也提醒消费者,膏方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尤其是身体强壮者、脾胃虚弱者、急性感染病人以及腹泻病人,服用膏方会适得其反。例如气虚体质的人,由于肺、脾、肾功能相对不足所引起,易疲劳、出汗等,适合服用补气益气的膏方。血虚体质的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易于疲劳,常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原因引起,专家推荐食用验方归地补血膏。又如阳虚体质者,多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胃部、背部或腰部怕冷,其补养原则是温阳祛寒,温补脾肾,故可食用鹿角桂附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