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保健知识集
时令已进入秋季,秋天的来临,气候将渐变凉爽。不过,虽然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但秋后的暑气一时间还难以完全消散,仍然会比较热,民间有“秋老虎”的说法。入秋后该如何养生保健呢?
·立秋后要当心哪些病?
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此时应注意,夜里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秋后算账”。
孩子:感冒发烧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
由于宝宝个体存在些许差异,发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触膜四肢及额头往往会误认为孩子不发烧,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有时孩子可能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才又慢慢热起来。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
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结果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中暑”现象。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服用柴胡滴丸等药品。
另外,对于初秋夜晚多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导致的腹泻、头重等,有关专家提醒,初秋之际,千万要注意不要贪凉,不要猛吹空调,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不宜过长,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对吹。专家还建议应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千万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雪上加霜。
年轻人:多发咽喉炎
立秋了,年轻人成了咽喉炎发作的主力军,大多是受凉引起的咽部红肿。咽炎、喉炎多发与天气变化有关。秋天空气变得干燥,温度也逐渐降低。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
如果出现咽喉肿痛的现象,可以及时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比如穿心莲等。
中年人:骨头痛
不少中年人最近常觉得关节疼。为什么夏天对着空调吹一点事儿都没有,而夏天一过,这电风扇就能把骨头吹疼?这是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
·立秋后做这些小动作可防疾病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
捶背法可补养肺气
冬季易患许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这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最应注意养肺。这里介绍几种简便易行、有助于补养肺气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3.浴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有助增肺气,亦可治伤风、鼻塞 不通。如果用冷水浴鼻则效果更好。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少顷,抬头换气后,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3至5遍。亦可用毛巾浸冷水敷于鼻上。
用手揉脸可防感冒
立秋后,又进入了伤风感冒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当工作环境通风不好时,感冒更容易在办公室之间迅速传播。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预防。一些简单的自我保健小方法也能预防感冒:
1.擦迎香: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用双手大鱼际(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
2.浴面: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动100次。
3.摩百会:取坐位,用掌心盖在头顶中央的百会穴上,慢慢摩动2分钟左右。
4.擦涌泉:取坐位,用小鱼际(小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脚心的涌泉穴摩擦1分钟。
按摩气管两侧防哮喘
立秋后空气开始变得干燥,过敏源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由于有哮喘病史的人对大气的温度、湿度等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 弱,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支气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其次,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 褥,调好空调的温度,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
自我保健方法如下:
四指并拢与拇指相对应放置于颈部气管两侧,进行有节律性提捏,用力要轻而缓,由上而下,自廉泉穴到天突穴,反复进行,1-2分钟。
掌推胸部可护心脏
立秋后,天气变凉,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 心肌梗塞。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日间 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以下按摩方法对心脏有保健作用:
1.揉内、外关:拇指、食指相对拿捏内外关穴,当有酸胀感时,再持续半分钟。
2.掌推胸部:用双手掌自胸部向上推动。经肩前方至上肢内侧,反复3-5次。动作宜轻柔缓慢,并有一定的渗透力。
顺时针按肚子防胃病
立秋后,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可能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也随之降低。传统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 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1.按压八:双手呈插腰状,两手大拇指贴于背后(或其余四指贴到背后),用掌根在背腰部八穴(位于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做按压法数次,直到发热为止,每日2-3次。
2.摩腹:坐位,饭后一小时,用双手掌在腹部脐周围沿顺时针方向推摩15次。
老年人立秋养生
注意脚部保暖 穿凉鞋有要求
8月7号为立秋,各种养生保健问题一一摆在面前,老年人体弱多病、抵抗力下降更要注意。老年人立秋养生首先要注意脚部保暖,立秋天气依旧炎热,许多老年人贪凉喜欢穿凉鞋,殊不知穿凉鞋有许多注意事项。
老人脚的关节、韧带、骨骼因老化缘故,导致足弓逐渐塌陷,对身体的支撑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对鞋有更多要求。在选择凉鞋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硬底软垫
老人穿的凉鞋,质地不要买塑料或硬皮革的,应保证鞋面面料的柔软,软皮的比较适合,但鞋底则不宜太软。硬底鞋所具备的一些好处是软底鞋所没有的:坚硬的弧形鞋底模拟了行走时足底的屈曲,可对行走产生助力。不光是鞋底,有一定硬度的鞋后帮也可抗挤压,给予后跟部更大的承托力量。
2、系带凉鞋
最好能随时调节肥瘦,如系带或有粘扣的鞋。因为包括老人在内,很多人的双脚会在下午出现水肿,如果此时凉鞋过紧,会使脚部血液循环不畅,热量不能有效到达脚部,还可能引起脚趾肿胀。可调节肥瘦的系带凉鞋可避免这一问题。同理,老人选择凉鞋尺寸一定不要偏小。
3、防滑性能好
不要选那些鞋底太平面的,一沾水就很滑,尽量选择带防滑纹鞋底的鞋,通过加大鞋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少老人腿部的紧张度。另外,鞋跟最好不超过3厘米,越接近地面的稳定性越好,也就越不容易滑倒。 但完全平跟也不合适,可以有2厘米左右的鞋跟,提高老年人足底的抗震能力,有保护脊椎椎间盘的作用。
4、透气性能好
老人穿上凉鞋后,皮肤湿气散发量为每12小时15—40克。若湿气滞留在鞋内超过4-5小时,脚越湿,散失的热量越多,进而导致着凉。因此老人选择凉鞋尽量不要大面积皮革,透气裸露部分多些,尤其鞋帮两侧要有透气孔。
此外,老年人应注重脚部保暖,穿凉鞋时还要穿一双薄棉袜。虽然凉鞋的透气性很好,但人的双脚很容易出汗,不穿袜子时,脚底直接接触凉鞋,会使脚底皮肤浸泡在汗液里,导致适宜真菌生长的湿热环境形成,引起脚部真菌感染。因此,老人在穿凉鞋时配一双薄棉袜子,可以很好地吸汗,防止磕碰以及细菌、灰尘等带来的患病风险。还能防止老年人脚凉,对足底有一定的保暖效果。
老年人立秋养生还应该留心饮食保健、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秋老虎”是早晚凉中午热,所以外出还应该准备外套保暖。
老年人立秋饮食养生保健3点常识
在立秋这个时间段老年人特别容易突发各种疾病。在这里提醒老年人注意立秋时节饮食养生保健,平安度过立秋。
1、老年人立秋时节注意饮食调理
过了立秋后,天气温度会慢慢降低、空气湿度也会逐渐减少,会让老年人感到空气干燥出现皮肤瘙痒、眼干、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也是我们常说的秋燥反应。老年人除了多补充水分以外,还需要通过饮食调养缓解症状。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物质的食物,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萝卜;少吃油腻、油炸、烧烤、辛辣的食物。这样可以保持老年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更有利于秋季养生保健。
2、老年人立秋后不可过度进补
许多老年人喜欢在立秋后给身体增加营养,一般俗称进补。一来为了增强体质缓解由于夏季天气造成的身体消瘦,二来增加营养把身体养膘,为寒冬做好准备。这样做法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现在不少老年人过度进补,易诱发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希望老年人要根据个人体质、合理饮食调理给身体适量进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
3、立秋后仍需注意饮食卫生
老年人在立秋后仍需注意饮食卫生,立秋后气温相对还是很高。此时若不注意饮食卫生还是会造成老年人腹痛、腹泻。建议老年人在立秋后仍然少吃生冷食物、餐具认真清洗消毒、不吃蚊虫叮咬过的食物、不吃剩菜隔夜饭。
立秋后仍要防“秋老虎”防暑降温要继续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有时暑气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怠慢。
措施:
首先,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 下子从餐桌上撤除。一般来说,此类饮食能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二是寒凉饮食要减少。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弱,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葡萄等,其性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要少吃。三是饮食营养要加强。不能只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 饮食过于清淡。事实上,到了立秋可适当吃肉食,有许多食品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既能清暑热,又可补益,可放心食用。
立秋还须防治“空调病”
炎热季节,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 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预防:
首先,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 者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易开空调。必要时避免直吹或将腹部盖好。
食品、衣物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 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在70%以上,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 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
易霉变的食物有:
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
预防:
一是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果时间较长,在没有确认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牛奶变质一定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不要吃。二是经过清洗的水果更易发生溃烂,所以应现吃现洗。如果局部发生霉变,可以将霉变的部分削掉后,再往周围扩大去除一厘米,其他 部分可以食用。如果一半霉变,就应丢掉。三是衣物洗后最好晾在阳台上,阳光照射、通风可防霉变。冬天衣褥也应每月拿出通风日晒,防止发霉。
总之,立秋之时天气仍然很热,暑湿未去,还应防暑降温、防霉变。
小贴士:立秋的养生之道
一.起居调养
所谓“早立秋冷飕飕”、“秋前秋后一场雨”。立秋首先带来天气变化,天气将由热转凉,日夜湿差逐渐加大。此时,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此外,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二.精神调养
立秋是秋天的天始,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三.饮食调养
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饮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同时,立秋湿热交蒸,饮食宜以健脾祛湿、益胃生津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萝卜、蕃茄、冬瓜、沙葛、莲藕、豆角、玉米、葡萄、黄花梨、龙眼、水蜜桃、菠萝、哈蜜瓜等。
四.药膳
百合莲子莲藕汤:粉莲藕250克,鲜莲子50克,鲜百合30克,冰糖适量。将莲藕洗净,切小粒,鲜莲子洗净(不去莲子心),鲜百合洗净,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莲藕、莲子酥软即成,调入冰糖,即可食用。具有健脾益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
.立秋进补八大忌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 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
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 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 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
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 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忌重“进”轻“出”
随 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
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 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 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 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 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 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更多资料请点击:生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