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友安全 >

如何在社交中保持安全感?

   

如何在社交中保持安全感?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3-13 15:53:36 阅读:

近日,南京新街口发生的故意驾车撞人案引发舆论激烈讨论,舆论热议的焦点除了对撞人者的谴责,更多的是聚集于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撞人者欲撞死已经离婚了的前妻,撞倒前妻之后甚至二次碾压,如此大的怨念,背后的原因可能需要警方调查为我们揭示。

但是从这个案件出发,有一点我们更需要关注,就是如何和身边人恰当地相处,做好生活中的社交。这是一个我们经常忽视的问题。

所谓生活社交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建立的各种社交关系,比如:和父母、情侣、同学、老乡、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职场社交中我们希望搭建人脉,为事业助力。在生活社交中,我们更希望获得舒适、轻松的安全感。

但是,看看这些年不断上涨的离婚率,选择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孤独感越来越明显,以及一些社交软件的兴起,其实不难发现,缺失安全感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状态,构建安全感也成为一种普遍需求。

安全感坐标系:三种没有安全感的社交关系

从我一贯提倡的简洁思维的角度讲,要想构建有安全感的关系,就要先弄明白安全感的来源在哪里。

什么样的生活关系会让我们感觉到安全感十足呢?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一下,生活中感觉到有「安全感」的场景。

比如,孩子想到父母,会感觉「安全感」十足。为什么呢?首先,孩子知道,自己会在父母那里得到最大的保护,在这段关系中有很强的获得感;其次,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这种保护是能够持续很长时间的,有很强的稳定性。再比如,女生想到男朋友,什么时候会感到「安全感」十足呢?同样也是自己在男友那里感受到了足够的关心,同时又相信男友的这份关心并不会转瞬即逝,它有很强的持续性。

影响安全感的关键因素就是这两个:自我在一份关系中的获得感,以及这份获得感的持续性。通俗一点说,就是能够持续的获得关爱。现实生活中,短暂的关爱很容易得到,最难的是持续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愿意不计回报的持续付出。

所以在我看来,维持安全感的核心就在于如何保持持续性。持续性怎么保持呢?比如,你和你同学,什么情况下你们的关系会持续得很好呢?那肯定是经常一起玩儿,经常互相帮忙。你之所以愿意持续地对一个人好,是因为他也在一样地对你好。「将心比心」,一段充满安全感的关系,就是关系双方都能够持续地感受到获得感。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来认识生活中的安全感类型。

如何在社交中保持安全感?

 

这张图的横轴是自我获得感,从左到右依次代表我在一个关系中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纵轴是他人获得感,从下到上依次代表别人在和你的关系中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真正安全感十足的社交关系,是在坐标系右上角的位置,这里是「安全型」的社交关系区,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你和对方在一段关系中都会有很强的获得感。其他的位置就是我们缺乏安全感的社交关系区。总共有三类:

坐标系的左上角,是他人获得感比较强,你获得感比较少的「讨好型」关系,也就是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习惯忽略自己的感受,满足别人的要求。

坐标系的左下角,是他人获得感很低,你自己的获得感也很低的「封闭型」关系,典型的特征是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性太强,害怕其他人给自己带来伤害,习惯对社交表现出逃避。

坐标系的右下角,是他人获得感很低,而你自己的获得感比较高的「占有型」关系,很多人会习惯苛求别人为自己不断付出,而自己却不断剥夺别人的自由和时间,这些人构建的是一种自己获得很多,但是对方却获得很少的占有型关系。

只要你的生活中存在这三种类型的社交关系,都预示着你是一个在生活社交中缺乏安全感的人。不过,对标这个坐标系,找到自己的安全感主要缺失在哪里,我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讨好型」关系:戒掉取悦症

讨好型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取悦症」,情况比较严重的,会发展成一种事事都要取悦他人的病态心理。这种不安全感怎么解决呢?我教你一个简洁思维的口诀「更少的应该,更好的自己」。

如何在社交中保持安全感?

 

什么意思呢?

更少的应该,就是去掉脑子中的那些应该。取悦型的人满脑子都是我应该这样,我必须那样,否则别人就可能会生气。

解决办法就是把「我应该」换成「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做什么,如果我不愿意,我可以做什么」。比如:朋友叫你陪他一起去旅行,但是你很忙,你并不想去。之前你会想:「我应该去,不然他可能会生气。」现在,你应该在心里对自己使用新的话术。「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和他一起去。如果我不愿意,我可以告诉他我确实很忙,现在我没有办法抽出一大段时间去旅行。也许我还可以告诉他我什么时候会有空,看看他是否可以调整旅行的时间。」

把「如果我愿意」作为决策的前提,可以提醒你关注自己有选择权。把「如果我不愿意,我可以做什么」作为决策的前提,可以提醒你关注自己不愿意这么做的原因,试着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努力都会有助于缓解你的讨好型心理,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封闭型」关系:走出社交焦虑

封闭型生活关系本质上是「社交焦虑」,也就是一种害怕社交的心理障碍。怎么解决呢?我也有一个简洁思维的口诀「更少的焦虑,更好的放松」。

首先,减少自我关注。

人们在社交中一旦过度关注自我,就很难去准确注意其他的事,最后总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而陷入紧张和焦虑。

如何在社交中保持安全感?

 

解决办法是转移注意力:下决心不去想那些可能会失败、出丑的念头,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发生的事情上,充分调动你的好奇心。分享一个我战胜自我关注的方法,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研究社交的科学家,在和其他人社交的时候,我会让自己注意观察对方的心情、他们讲话的方式,他们的仪表体态,以及有没有什么新的知识点能让我大开眼界。总之,一旦我开始害怕自己表现糟糕,我就会提醒自己去观察别人,将注意力从自我向外界转移,减少自我关注。

其次,摒弃安全行为。

安全行为就是你在社交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行为,比如在谈话中眼睛向下看,躲避别人的视线,为了让别人不注意你,一直保持沉默、躲在房间角落等。

解决办法是:列出你的安全行为清单。你可以把自己习惯会使用的安全行为都列进一个清单里,然后逐渐摒弃掉。比如,躲避别人的视线,说话越来越小声,能不说就不说,朋友的要求能拒绝就拒绝。把这些清单列出来,当你遇到清单中发生的情形时,有意识地拒绝这些安全行为。一旦发现自己又在躲避别人的视线,就提醒自己要保持和别人对视;发现自己声音越来越小,就要主动提升自己的音量……习惯这么做之后,你会发现脱离了安全行为,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影响,自己并不是永远的焦点,你越放松,反而越可以让自己逃离社交焦虑。

「占有型」关系:脱离剥夺关系

占有型的生活关系本质上是建立了一种「剥夺式关系」,什么叫「剥夺式关系」,就是一种你永远是我的,我要求你做什么你就应该做什么的病态心理,一般发生在比较亲密的生活关系中。像南京撞人案中的丈夫,可能就有这种倾向。那么具体怎么解决呢?我也有一个简洁思维的口诀,「更少的剥夺,更好的理性」。

首先,要从小事开始,习惯划清界限。

实际上,一切剥夺式关系,都像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一样,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长期的、严重的剥削。解决办法就是:要从小事开始,从吃喝拉撒睡开始,树立界限意识。比如:和朋友吃饭AA制,各付各的;男朋友给了我社交自由,我就应该也让他有社交自由;去亲戚家里拜访之前先询问他们是否有其他安排……这些事虽然很小,但是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你和别人一点一滴地树立起界限,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侵犯了别人,为对方造成不对等的剥夺感。

其次,把你的要求「写」下来。

如何在社交中保持安全感?

 

你可以试着列出你和一个人的关系中,你们双方的权利清单和义务清单。权利清单就是你可以要求对方为你做什么,义务清单就是对方可以要求你做什么。这两份清单需要获得你们双方的共同认可。一旦你们在相处中发生问题,就可以看看你们提出的某个要求是否违背了清单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按照清单行事。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一旦起来,很难会顾及到权利和义务清单。这时候我的建议是,把你要脱口而出的要求,在心里模拟着写一遍。这么做的原因是在于,我们的大脑构造在生理机制上,调动理性思维一般会比调动感性思维晚15秒。把你的要求在心里面模拟着写下来,其实就是给自己多争取了15秒的时间,让理性介入到思考中来,借助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情绪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就有可能把注意力放回到权利和义务清单上。

上一篇: “网恋”背后,暗藏危险,小心“下药”陷阱! 下一篇: 公共安全教案《网络交友需谨慎,江湖待人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