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把控社交安全距离,助力我们更好的认识他人
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不会让人拘谨,害怕,也不会有生疏感产生,还可以营造很好地交流空间。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一上来就跟你特别亲热。拍你肩膀,拉扯你手臂,感觉与你有八百年渊源,是几十年旧识老朋友,殊不知你们彼此不过才经朋友介绍,刚刚认识不到五分钟。
这样的人,大致细分两种情形,一种真的便是性格所致,为人随和,没啥心眼。不仅热情,还大大咧咧。喜欢交朋友。见到谁都跟亲人般~所谓热脸热心人。
另一种就是八面玲珑,甚会来事,心眼多,圆滑,一上来就跟你亲得不得了,实际上心里早打着小九九算盘。所谓热脸冷心人,特会伪装自己。
当然,在生活中还有第三类人~冷脸热心。面上拒人千里之外,对人谈不让热情,更没有温度。冷冰冰,很不容易接触。更不容易亲近。交流起来也有难度。需要时间,共事才能体会到对方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和人交流。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除非两个人混熟了,你才会看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才能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人面冷心不冷,甚至在关键时刻,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绝不会不管不问,装看不见。
而第四类,冷脸冷心人。对谁都有防范之心。所以经常挂着一张冰窖脸,寒气逼人。让人八尺外都觉得寒凉透心。所以,遇到这样的人,身体吃不消,自然就想躲。若是工作需要,不得不接触,也会让自己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个严实,在前后心再贴上两个暖宝宝的情况下才与对方一臂之外开始沟通交流。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任何人周围都需要有一个自我把控的安全距离, 而空间距离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有所不同。当人们进行交流时,双方的距离不仅可以体现出彼此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还可以反映出心理特质,文化,民族特点。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通过细致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大体分为四种距离来体现彼此的关系。
第一种,亲密接触 。夫妻,情侣间,保持在零距离到45厘米。这个范围内,他人见之便一目了然。当然,若彼此间关系恶化,仇人般,那又另当他论。
第二种,私人距离。 这种距离,往往是彼此非常熟悉,和自己有某种特殊的关系,比如,亲戚,朋友。这种情况保持在45-120厘米距离便是最佳。
第三种,礼貌距离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如办公室,办理事物的场所,一般社交活动,这样的情况下,彼此间120-360厘米,这个距离让彼此感觉舒服
第四种,一般距离 。一般非正式的聚会场合,公共场所等相对陌生的场所。一般适合距离便是360-750cm 。
人和人在接触的过程中,都要找到适合彼此的 社交距离,这样,便会彼此都有安全感。对他人既不太过亲密让对方感到尴尬,又不会因为过于疏远,让对方感到陌生,冷漠。交流起来更容易。故此,在一般的社交活动中,熟悉社交距离,对于我们去接触他人,更好的与对方交流,继而发展成更深层的关系及其有利。万不可,一见面,熟到就要亲密无间,或是冷到让人打寒颤,都会引起他人反感,甚至弄巧成拙,让彼此的关系没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