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应对未来灾害风险?江西政协委员冀构建安全“韧性城市”
图为赣江南昌段水域,江水浑浊水位上涨,沿江低处已被淹没。 刘力鑫 摄
中新网南昌1月19日电 (袁汝晶)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加,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为我们的城建工作带来反思。城市如何做到灾前定量评估,临灾快速应对和恢复,更好应对未来灾害风险?正在举行的江西两会上,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气象局局长詹丰兴提出建议,应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安全“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的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2020年11月3日,国家级《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但江西建设韧性城市目前还面临着对韧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有待深化,韧性城市规划编制有难度,韧性城市建设实施的支撑不足等问题。”詹丰兴说。
詹丰兴建议,首先要做好韧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在总结吸收江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合本省省情和城市发展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规划框架及其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技术标准以及相关建设管理制度等。
“与此同时,开展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健全城市灾害风险治理机制,必须数管齐下。”詹丰兴表示,要通过风险普查,摸清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城市风险分级分类帐本。
灾害防范绸缪于未雨之时。詹丰兴强调,要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气象监测预报、灾害预警能力建设以及卫星遥感应用等,建立城市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工停课停业制度;强化基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的城市安全分区管理。
针对如何增强城市灾害应急联防水平?詹丰兴提出,应注重韧性城市建设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互补融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尤其是应急管理;建立完善部门间的应急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工作模式转变。完善城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的应急预案管理,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