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日记 >

苏轼――“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必须实地考察求实。” 名人家教

   

苏轼――“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必须实地考察求实。” 名人家教

作者: 更新时间:2020-08-04 11:31:43 阅读: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祜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教子故事

  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

  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竞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渤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和“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他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啊!”

  元丰七年(1 084年)的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在乱石间挑一两块石头用斧头敲打,没有听见书中说的那种声音。

  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随后,苏轼又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育子点拨

  苏轼对儿子苏迈的教育方式可谓奇特!指出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不可人云亦云,应做实地考察,并带着儿子去实践求证。这一方法值得人们效仿和借鉴。

  在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上,如果是未定的事情不可以随便臆断,没有根据的事不可以随便疑人。求实是认识真理的基本选择,绝不能人云亦云。人云亦云就是丢弃了求实精神,就会摒弃人生美德。

  做父母的要适时地告诫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要敢于服从真理,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张,要刻苦学习,不要“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要善于独立思考,不做分数的奴隶,要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据某媒体报道,2003年一位名叫聂利的小学生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她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科学新发现:“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不是生物学界以往一直认为的靠翅膀振动发声。”通过聂利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么重大的科学发现,并不在于她有多么的聪明和与众不同,而在于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向早已成为“定论”的学说提出质疑。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地求索着,这是一个不断证实或证伪人类原有认知的过程。没有质疑和求索,就没有科学的重大发明、发现和社会的进步。质疑和求索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一个国家的下一代有没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作为父母,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一般从十五六岁的孩子开始培养更适宜),我们都应注意培养他们的质疑勇气和求索精神,其实这也是“教学相长”,亲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最佳实现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养和褒奖的往往是“听话”的孩子。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考试取得高分,就是好孩子。至于课本上说得对不对,老师说得对不对,则往往不是成人在教育孩子时所考虑的问题。而一些敢于对课本和老师所说的内容表示“质疑”的孩子也往往被人们视为“异类”,这使孩子的质疑和求索精神受到压制。

  当然培养孩子的质疑和求索精神,还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防止孩子形成对任何事物都无端猜忌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孩子善于观察、谦虚务实、敢说真话、淳朴善良的品性。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才能真正做到既能引导孩子少走或不走弯路,又不消磨掉孩子善于发现、勇于求索、敢于质疑的锐气。

  教子小径

  对于孩子提出的有些问题,应带着孩子刨根究底,弄明白它,以培养孩子认真求实的品性。

  教子名言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空想。 ――卡莱尔

  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求实精神要比丰富知识更重要。 ――博马舍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腐败。 ――莫罗阿

上一篇: “家庭教育”不等于“家庭学习” 家教探索 下一篇: 廖承志――不以门第取人,也不以男女厚薄相待 名人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