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校关系 >

家校合作的责任与边界

   

家校合作的责任与边界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3-06 17:06:20 阅读:

家校合作的责任与边界

3月12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左一)、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左二)、全国政协委员王义军(左三)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就家校合作的责任与边界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尤立增:(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任何学生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教育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场”。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合作伙伴关系,孩子是主角,家长应该参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角,社会应建立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王义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

家校合作说到底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家校合作的状态是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家校合作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提高家庭教育胜任力和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真正的家校合作应该是政府统筹,家、校、社联手,专业机构提供学术研究和专业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减负”这个老百姓一直关注的热点,从“课业负担”变成了“课外负担”,随即引发社会热议,也凸显出家校合作面临的新难题。新时代的家校合作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如何界定?家校合作中边界不清的主要原因和解决之道是什么?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义军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

刚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如果把“人民满意的教育”比作一个蛋糕,家校合作是蛋糕上的樱桃还是蛋糕本身?是点缀还是刚需?为什么?

王义军: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成长的两个“最重要他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庭教育基于生活和家长的需要,学校教育主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二者通力合作,孩子才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家校合作育人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的需要。当家庭需要外部支持帮助时首先会向学校求助,学校开展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所以,家校合作就是蛋糕本身,而不是一个点缀。

边玉芳:肯定是蛋糕本身,在现代教育制度建设中,家校合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尤立增:家校合作是蛋糕本身,是刚需。从教育实践看,任何学生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教育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场”。“蛋糕”的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很多人的努力。

记者:如何评价家校合作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位置呢?

边玉芳: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越来越呈现开放办学的姿态,如果不把家校合作纳入整个学校的制度里面去,孩子的健康成长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的完全一致,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家校合作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家长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需求,而学校考虑的是大多数孩子的需求,利益不同导致需求不同。在整个教育生态中,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二者之间必须是和谐的,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该有一致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去。

尤立增: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上,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合作伙伴关系,关系中孩子是主角,伙伴关系的目的是指导、激励、激发孩子自己取得学业和发展的成功。

王义军:现代学校制度包含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都离不开家长的作用,没有家长参与,或者家长在学校管理中不能发挥必要作用的学校不能算是现代学校。家长是否依法参与是衡量一个学校是不是现代学校的必要条件。

现状:责任不清边界不明

记者: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的同时,也出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现象——有的老师抱怨家长“横挑鼻子竖挑眼”,有的学校过度开发家长资源,有的家长抱怨每天给孩子签字听写成了“助教”,有的家长进课堂听课帮老师管课堂纪律、投诉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的家长将孩子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学校,导致家校关系紧张……请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关系?如何避免家校之间的越权、越位问题?

王义军:家长的责任一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胜任力,学会当好父母,尽到“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二是积极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当好父母并不容易,合理期待、言传身教、良好关系、适度任务、积极评价、优良家风等,都是家长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校之间的责任边界往往是弹性的,学校不能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职责交给家长完成,家长当然也要尽到自己的分内之职,不能一切都指望学校。但家校之间学校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往往会过度干预家庭甚至随意使用家长,给家长布置太多的任务,导致家长苦不堪言,这需要引起重视。

尤立增:这些现象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我认为家长应该参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不能缺位,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角,家长必须配合。

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二是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或者把自己对孩子的希望转嫁到老师身上。其实亲子作业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够融洽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但是需要老师布置作业时把握好度,选择难度和题目都适合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亲子作业。既要尽到责任又要厘清边界,家校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边玉芳:讨论职责以及边界问题,重要的是制度建设,要用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例如北京四中的一位副校长介绍经验说,孩子们进校第一天,学校就跟家长有沟通,告诉他们作为四中学生的家长应该做好什么。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制度或相应的保障措施。苏格兰就有一种“家校合同”,清楚写明学校的办学理念,比如“办成充满关爱的学校,对全体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提供充满关爱和安全的环境”等,然后老师签字;也规定家长必须做到哪些,学习上、行为上、活动中、午餐时……各个方面都有具体条款,家长阅读以后,如果接受就签字。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制度,这是保障双方不互相越权的一个非常好的措施。

记者:现在家校合作的普遍方式是家长志愿者活动,江西省的两次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家长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但实际参加的只有14%。也就是说,学校热起来了,家长的意愿和行为之间还有很大差距,您认为症结何在?应该如何避免家校合作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边玉芳:有意愿也是不错的,学校只要创设好适合所有家长参与的活动,有意愿的家长就会参与进来。台湾很多学校图书馆相关的管理工作是由志愿者承担的,香港和台湾的一些学校有教师、家长的大合唱、拔河比赛等活动。可能有些活动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好像没有影响到孩子,但这种家校关系的和谐气氛就是一种教育生态,两者之间会形成非常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尤立增:换一个角度来看,家长有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工作岗位,而学校的活动往往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家长有没有时间,会不会放弃工作,是不是必须完成学校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画一个问号,而且家长的不同身份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活动的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学校还应该是主导。学校应该设计能保证大多数家长积极参与的活动,不妨先征求家长的意见,多考虑几个预案,都发到家长群里请家长补充完善,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力争家校活动的成功。

王义军:建议加强制度设计,让家校能够依规行事,规范家长和教师各自的责任是什么、权利是什么,如果感觉到对方介入到自己的“领地”,应该如何投诉,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挑战:家校双方都亟待赋能

记者:关于教师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2006年华东师大的黄河清教授调查发现,76.9%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到了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高度认同家校合作重要性的教师达到了89.6%,高度认同的家长达到83.3%,遇到教育问题时,近九成家长首先寻求教师的指导。但我们的教师有没有相关的胜任力呢?面对学历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的家长,有的年轻老师说:“我最怕开家长会了。”应该如何解读年轻老师的这种“怕”?家校合作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痛吗?

王义军:教师可能觉得家长的背景各异,怕有的家长事多,不好掌控。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一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相关制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学会指导帮助家长,提高家长教育能力,解决好家校关系。前者是师范教育和在职教育中一直提倡和严格要求的,后者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能力,应该纳入教师职业能力范围和工作职责范围之内。

边玉芳:现在很多家长很爱学习,年轻教师面对家长时确实会有点招架不住。在整个师范教育里,确实没有教怎样跟家长沟通、怎样做好家校合作,所以年轻老师会怕跟家长打交道。这恰恰从反面说明,针对教师的职业培训需要有家校合作的重要一课。教师如何从家长的话里了解他的需求、怎样学会倾听家长的心声、家长和自己的理念不一致时怎样说服对方、如何应对冲突……其实每一位老师都有待补上这一课。

尤立增:有的老师自己还没有当过家长,不如家长社会经验丰富,有时没有做好和家长沟通的心理准备,甚至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存在交际恐惧症。除了知识的欠缺,还有可能担心家长不宽容,因为的确有的家长特别挑剔。

再有,家长会更重要的是前期准备工作,避免开成成绩宣布会、分析成绩会。青年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家长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极其困难,有的是当地政府的高官,但我当班主任20年,跟家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管您过去做什么工作,您是市长也好、局长也好,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交流的时候,您只剩下一个‘长’,那就是家长。”我觉得青年教师要对自己和家长的角色准确定位,才能克服这种怕的心理。

虽然我们学的是师范专业,但课程中恰恰缺少了特别重要的家庭教育。我当过20年班主任,培养了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但我觉得我做老师最大的成功,是培养了自己的孩子。我儿子高中三年就在我的班里,我写了一些教育随笔,整合起来就是“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在课堂上,我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老师,看儿子交上来的作业,是以一个老师的眼光审视的,那时候我就不是家长了。

愿景:联手共建公共服务体系

记者:中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非洲有句谚语说“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强调的都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支持。今天家校合作应该建构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成为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育、共生、多赢?

尤立增:就像《中国教育报》报道过的一些典型,比如成都市青羊区、杭州市上城区那样,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目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每个社区都建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让家校合作有了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最好能将原来各自为政的妇联、民政、教育、卫计、关工委等部门整合起来,形成提升家长教育素养的工作链,架构起综合、专业、现代、科学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王义军:学校、家庭和社会实现合作、共育、共生、多赢,是家校合作的理想状态。简单说来,家校合作的状态就是分工合作,既分工又合作,然后协同实现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

边玉芳:家校合作的愿景就像一个拼图,拼图拼好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是让孩子不但学习好,而且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基。但高质量的家校合作不是开家长会,或者请一两个专家讲些不痛不痒的理论,而是真正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学校碰到的问题。

真正的家校合作应该是政府统筹,家、校、社联手,专业机构提供学术研究和专业支持。希望专业机构得到政府的扶持,包括经费上的支持。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有非常多的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支持学术研究和专业服务,给学校和家长提供实际的帮助。

另外,还要体谅老师在家校合作中的具体困难,中国的老师真的非常辛苦,本来时间就不够用,还能有多少时间去跟家长沟通?在教师负担本来已经很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能不能从编制上、从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安排上给予支持?比如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由政府统筹一些社会机构来做专业化的工作。

尤立增:是的,如果各地都能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实事项目,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以课程建设的方式推进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教育素养,一定能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上一篇: 家长该不该“陪读”?厘清家校关系 这个区走出了第一步 下一篇: 学生成长需要好的家校关系:为啥一说收费,就有家长要炸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