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幻频道 >

进化的遗产?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冬眠按钮” 对从不冬眠的动物也有效

   

进化的遗产?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冬眠按钮” 对从不冬眠的动物也有效

作者: 更新时间:2020-07-24 16:53:08 阅读:

进化的遗产?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冬眠按钮” 对从不冬眠的动物也有效

科学家们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发现了诱发冬眠的触发机制,使人类进入假死状态的可能性又近了一步。

来自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和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小睡按钮”触发了自然的暂时冬眠。

根据日本科学家的说法,这种自然的睡眠状态也会在大鼠身上触发,而它们通常不冬眠。

如果事实证明人类与参与这项研究的小鼠和大鼠拥有相同的一组脑细胞,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诱导人类进行人工合成的冬眠。

哺乳动物通常在食物匮乏的冬季通过降低体温来显著减缓新陈代谢和保存能量来冬眠。

先前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了体温调节——也以对抗感染的发热的形式提高体温。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确认了啮齿类动物大脑中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被人工激活,使动物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

科学家们最初观察的是不冬眠的老鼠,它们进入一种类似的、通常是短期的状态,被称为麻痹。

他们对老鼠进行了基因改造,利用化学物质或光线,他们可以激活下丘脑中一组名为Q神经元的神经元。

老鼠变得不那么活跃了,它们的体温下降了10度或更多,降至30摄氏度以下,脉搏明显减慢,新陈代谢率下降,呼吸变得很浅。

在48小时以上的时间里,它们的状态与冬眠或麻痹相似,之后它们的行为就会正常,没有任何身体伤害的迹象。

作者成功地在不冬眠的老鼠身上复制了这项测试技术。

他们说,在非冬眠哺乳动物中诱发这种状态的能力是“我们对调节代谢的神经机制的理解上的进步”。

他们的技术还允许他们绘制参与这一过程的更宽的神经元回路。

该研究的作者表示,人工诱导人类进入这种类似冬眠的状态的能力“将有利于许多医学应用,也与未来远距离太空探索的可能性有关”。

他们说,潜在的临床应用包括减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后的组织损伤,以及保存用于移植的器官。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两项不相关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一个神经元可以触发哺乳动物大脑的麻痹。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老鼠的下丘脑中发现了调节麻痹的神经元。他们发现,通过阻止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可以阻止自然的麻痹状态的开始。

他们证明,即使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刺激这些神经元也能使老鼠进入麻痹状态。

为什么人类不冬眠?

冬眠是对寒冷天气和食物供应减少的一种反应。

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它们自己产生热量来维持相对于周围环境相对较高和稳定的体温。小型哺乳动物更难在冬天里寻找到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体温,因为它们比大型动物更容易散热。

当动物冬眠时,为了节约能源,它们的体温会大幅降低,从正常的37摄氏度(98华氏度)降到几乎冰冷的5摄氏度(41华氏度)。它们的心率下降,新陈代谢(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也随之下降。

冬眠的哺乳动物能够将它们的总能量消耗减少到它们正常使用的15%以下。

大型哺乳动物如熊也会冬眠。但熊的冬眠远远没有小型哺乳动物的变化那么大。

当熊冬眠时,它们只会把体温从37摄氏度(98华氏度)降低到30摄氏度(86华氏度)左右,这比大多数其他冬眠动物要暖和得多。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它们比其他动物更容易从冬眠中醒来。

人类不冬眠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们进化的祖先是没有冬眠历史的热带动物:人类只是在过去的大约10万年里才迁移到温带和亚北极地区。这段时间还不够长,不足以进化出冬眠所需的所有代谢适应能力。

冬眠中的小动物的心脏细胞能够精确调节他们体内的钙含量,过多或过少,心脏都会无法泵血。这让它们在接近冰点的温度下存活下来。而人类心脏细胞不能做到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火、衣服、住所、狩猎和农业,所有这些都是更有效的御寒方式。

任何试图靠冬眠来过冬的古代部落很快就会被下一个洞穴里围着营火坐着、穿着毛皮衣服的家伙赶出去。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参考资料:

l

https://www.sciencefocus.com/the-human-body/why-dont-humans-hibernate/

本文来自: 前瞻网

上一篇: 多模态学习,带来AI全新应用场景? 下一篇: 革命性“仿生眼”登上《自然》!多种能力或超越人眼 有望5年内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