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时代,我却突然有些伤感......
跟朋友去吃麦当劳,赫然发现店内显眼的位置多了几台触摸屏点餐机器。
正当我们不明所以的时候,一位店员凑上来引导我们使用这台自助点餐机,那神情和语态跟我当年教爸妈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几乎是一样的。
因为要赶场电影,我们动作尽量快,迅速进入点餐界面——菜单选项清晰合理,一目了然。顺利点完餐,手机扫码支付完毕,整个过程十分顺畅。
一切发生得那么自然,毫无悬念。
从什么起,我们开始习惯了这样的变化、甚至开始毫无察觉,就像已经熟悉的自助机器、自动取款机,自助办卡机,自助取票机一样......当然还有未来会被自助的一切。这些自动化系统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便利高效。
但是,我为什么突然有点感伤呢?
还有,以后将会有更加普及的无人驾驶汽车,不仅可以帮助减少车祸,还能大幅降低交通拥堵情况。
出门的时候,打开导航,路线被锁定,然后就是舒舒服服等待到达目的地就行了。
你不会再为考驾照而烦恼,不会为买自动挡还是手动挡的车而操心,更不需要考虑哪条路更堵哪条路好走一些,因为一切都被设定好安排妥当,你什么都不用操心——就像坐在后排婴儿座位上的baby一样。
智能家居,全家上网,可以让生活更加便利顺手。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甚至还有智能插座、智能台灯、智能门锁……
什么做家务啦,打扫房间啦,这些都将变成历史,你可以在周末去做别的事情。可是,想到这些我总会觉得这个家里少点什么……
人工智能甚至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你的情感需求。无聊的时候可以调戏Siri,它似乎被训练的越来越“懂”你。
随时刷今日头条,精准的算法推送会完美匹配你的兴趣和关注点。
但是,这真的会让你感觉不孤独了吗?
人类似乎在自我解放的路上越走越远,科幻世界里的“美好”未来近在眼前!
可是真的,我怎么会突然感伤呢?
人工智能的时代,我大概再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跟脸熟我的食堂阿姨多要一个卤蛋了;
在门口小店买烟,看店大爷会随口跟我聊几句家常,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交流,能产生一种磁场,让像我这样的宅男感到世界是有人气的。
以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科技让时间和距离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质量似乎并没有因为这种高效而提升。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讲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8岁女孩和身在纽约44岁的马克思因兴趣爱好相同而成为多年笔友的故事。
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一直维持到1994年,直到成年的玛丽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故事感人至深,尤其是那种看起来缓慢的长期的信件来往,渗透了生活点点滴滴的美好,令人动容。
在这个人人刷朋友圈点赞的时代,似乎再难找到这样的感动。
2017年10月19日凌晨,谷歌推出了最终版本围棋程序:AlphaGo Zero(阿尔法元),这个程序可以从空白状态学起,在无任何人类输入的条件下,迅速自学围棋,并已经以100:0的战绩击败老版 AlphaGo(阿尔法狗)。
至此,持续近两年的围棋“人机大战”可以说真正落下了帷幕,而AlphaGo也在不断学习中,走向了自己的终极状态——AlphaGo Zero。
在阿尔法狗的弟弟阿尔法元面前,人类再无胜算了,用柯洁的话说就是,“人类太多余了”。
在可见的未来3-5年里,一大批弱人工智能将取代很多人类工作岗位。社会将发生很大变化——因为机器比人类更聪明、学知识更快。
极客电影的上一期《影想力》节目中说到,电影《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很像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启示录,我们从“猩球”三部曲中,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化身”凯撒,如何被人类发掘改造、抚养长大成为猿族首领,最终猿族怎样成为接替人类统治世界的“先进物种”。
适者生存——进化论的核心。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伤感,阿尔法元的出现,更让我感受到一点点恐惧。
人的灵性,与科技的高效,会如何共存?该怎样结合?
在冰冷的科技中,怎么才能保留人性的温暖?
这些问题的关注度,远远不及科技进步的新闻;而我认为这些,才是这个时代我们最该关注的东西。(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