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幻频道 >

致人类终将失去的未来——江波《机器之门》后记

   

致人类终将失去的未来——江波《机器之门》后记

作者: 更新时间:2020-07-24 17:34:06 阅读:

  《机器之门》终于出版了。

  这本书大概去年七月份写完,经过大半年的编辑校对修改之后,终于达到出版条件能和读者见面。

致人类终将失去的未来——江波《机器之门》后记

  那就在这个关头,回想一下写这本书的前因后果吧……然而,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这真可怕。

  人们总是嘲笑鱼只有七秒的记忆,其实人又能好到哪里去?两年前的事,在记忆中都无迹可寻。夏虫不可语冰,在动辄上亿年的演化历史面前,人类又何尝不是夏虫一般的存在?

  好在人虽然善于遗忘,却还能依据理性来推论当时的情形,未必能够完全复现那时的想法,但也八九不离十吧。

  那就把它当作一个新问题来回答。为什么要写《机器之门》?

  科幻作者的梦想,在于穷尽未来的可能性。

  星际舞台是遥远而飘渺的可能,智能机器却是汹涌而至的潮流。

  过去两年间,在一些聊天访谈中,提及将来的创作,我会老老实实地说在写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故事。问原因,我就半开玩笑地回答,因为再不写这个题材,就不是科幻了。

  诚然,我们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科幻的时代。千年之后,那时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我们的这个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节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站在了自我改造的门槛上。

  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生物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基因工程和生命科学尚未完全揭开生命的奥秘,却已经看清了大概的轮廓。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编织复杂的生命密码,人类虽然不能完全解读,至少也已经初窥门径,懂得了基本原理。剩下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深入阅读,解开每一个细小的关节。

  可以想象,当人们对基因的认识足够深入,基因控制技术足够强大,人们就不用再受癌症的煎熬,治愈癌症,就像治愈感冒一般简单;人们也不再受老化之苦,各种遗传性疾病都可以被基因编辑消除,几代人的时间,世界上将出现拥有完美基因的人(基因本身就在不断变化,所谓完美,需要不断地用基因技术维持它);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活到一百二十岁,仍旧机体健康,精力旺盛。

  甚至利用基因技术可以在人诞生之初就进行编辑,让出生的人更美更健康更聪明,从而产生一种超常的人类。

  这是生物基因技术所导向的未来。这样的未来图景中,人虽然会改变,但并不会改变太多,因为基因工程的改变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针对人类自身的基因优化,只会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小心谨慎地一点点探索。所以这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会逐渐地改变人类的面貌。

  但还有一种未来,和当下截然不同,甚至连人类这个名词都会被重新定义,这就是《机器之门》中所描绘的未来。它是一系列复杂技术的突破:脑机交互,人工肢体,人脑模拟,虚拟世界。

  这是一个很有拓展性的话题,我们可以用问答的方式来描绘一个框架。

  第一个问题,人的躯体是否可以用机器来取代?

  机器有着广泛的含义:假肢,人工心脏都可以被称为机器,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人造物。

  用人造物取代部分躯体,人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顾虑。有些属于迫不得已,比如一个人断掉了手,人们可以欣然接受他安装假肢。如果这个假肢拥有一些正常肢体所不及的功能,人们甚至会羡慕。例如,这个假肢可以有自动打字功能,只要它的外形不引发反感,靠打字谋生的人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拥抱它,甚至将正常的健康肢体替换掉。

  至于看不见的部分,各种脏器,人们更不会在意,只要它能让人活得更好。(各种整容,丰胸手术,也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人体机器化,许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应该可以说明问题。)

  所以,在机器是否能够替代人体这个问题上,回答取决于这种替代是否会改变外表。我们的认识系统停留于外表,好恶也停留于外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外貌协会的成员。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只要机器和人体足够般配,人们可以接受机器躯体的改造。

  那么深入一步,将整个躯体,除了大脑之外,都替换成机器,人可以接受吗?

  有一部很老的科幻电影《机械战警》,片子里的主人公接受了全部躯体改造,他看上去就像穿了一身中世纪板甲的战士。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这样的人行走在大街上,和人交谈,共同工作,完全没有问题。

  当然很难想象人会接受一个机械战警做性伴侣。但是换成《终结者》中斯瓦辛格扮演的T800呢?

  这个纯粹的机器人有着人类的外貌,如果他混迹于人群之中,没有人刻意强调他的机器人身份,他完全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他强大的力量很多时候还会给他带来额外的名声和赞誉。只有当他表现出和一般人不同特质,比如态度蛮横,动辄使用武力,逻辑混乱……人们才会开始讨厌他。但是,我们同样讨厌这种行为的人啊。

  以人的精神世界而言,它者的实质是什么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它者和自身之间的互动。

  所以只要机器人的外表和行为足够像人,它就会被当作人。同理,只要对身体的改造不触及外貌,不触及中枢神经,还能带来巨大的好处,那么人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拥抱它。

  这会是我们跨向机器之门的第一步,躯体改造。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大脑是否也可以用机器来代替?

  再设想一下机械战警的情景,他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人,就是那个已经被宣告死亡的警察本人,是因为他的整个神经系统都是从人体移植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他保留着原本的所有记忆。

  那么能把他的大脑也复制一份,然后让他拥有一个电子脑,从而永远避免肉体细胞的麻烦吗?

  这件事细想起来很棘手。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度。

  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取决于大脑的神经网络。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拥有一百四十亿以上的神经元,万亿以上的突触互联。神经元本身也有着复杂的结构。复制大脑和复制躯体相比,所要求的精度完全不同。

  举例来说,要制造一个能透析的肾脏,只要选择合适参数的渗透膜,再加上循环装置把它和体内的其他器官联通,完全不需要以细胞的级别去模拟。

  同样,一条机器腿和真正人腿的构造可以完全不同,只要能很好地支撑,行走,跑步,这就是一条好腿。“刀锋战士”安装了义肢,结果跑得比正常人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简单地说,复制躯体和器官,只需要创造出它的功能,再予以美化;复制大脑,我们却希望保存信息。这就带来了极高的挑战。

  挑战虽高,却也并非绝不可能。只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技术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出现,至少我的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这样的技术诞生。

  但万一真的实现了呢?

  那么复制大脑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原来的大脑怎么办?

  能够像丢垃圾一样把它丢弃吗?

  如果一定要复制,那么杀死原来的大脑,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会引起巨大的伦理问题。

  这算是杀人吗?

  伦理问题可以留待将来的伦理学家去讨论,假设我们已经能够把人脑复制为电子形态,我们就完成了人类机器化的第二步,大脑的机器化。

  这时,我们会得到一个完全是机器人的人类,他仍旧保有自己人类时期的记忆。这样的机器人,我们该把他称为人吗?

  好,暂且承认他是个人吧,因为他可以按照原来的样子混迹于人群中。然而事情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机器脑可以扩展,人脑却只能局限在小小的颅腔里。

  游戏中的外挂,可以让游戏玩家上天入地,拥有超能力。机器脑的作用,和游戏的外挂差不多,拥有了机器脑的人类,可以直接和外部的电子器件相连,从而拥有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超级智力。

  在网络不算太发达的时代,计算机自身存储的信息(本地信息)和网络存储的信息(网络信息)有极大的区别,然而,当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区别变得越来越小。今天的高科技公司,都在发展云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云将成为存储的主要形态。

  一个拥有机器脑的人,事实上成了脱离生物性的新物种。它们的大脑其实有两个,一个本地脑,一个是共享脑。今天的互联网,就是共享大脑的雏形。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世界里,这样的人凭借智力上的优越,很快会形成对普通人的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就会带来恐慌,可以想象,如果在一般民众中散布对于机器脑的恐惧,这种风潮很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人们会利用自己仍旧掌握的专政工具,对新人类进行限制。他们会被禁止,被跟踪,甚至被屠杀,就像美国电影中对于超能力者的恐惧一样。

  但是掌握了权利的人自身也很难抗拒这种诱惑,毕竟,将自己的大脑置换成为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永生了。谁能抗拒永生的诱惑呢?

  如果统治者将自身转化为超级人类,剩下的芸芸众生恐怕逃不了被淘汰的命运。真正肉体的人类,恐怕只能像动物园的动物一般,被养在动物园里,成为一种并无反抗力量的点缀。

  这将是一种断崖式变化的人类进化,因为改造技术可以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替换。借助于此,人类可以彻底摆脱动物界,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那必然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

  替换完成之后,这种新人类就和人类无关了。它可以制造人,制造记忆,制造需要的一切必要因素。再然后,它就会失去人类的审美观,变成一种更实用的形态。

  或许整个地球,只会剩下一个超级的自我意识。

  这真的会发生吗?我不知道。

  我只确信,关于人类未来的这种想象充斥在我的头脑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人分享。这也许就是我写《机器之门》时的想法吧。

致人类终将失去的未来——江波《机器之门》后记

作家江波

  它像是一本灰暗的预言书。

  然而希望总是存在于灰暗之中,未来世界的人们,必然也会找到生命的出路。那些基于机器躯体和人工智能的新生命,就是人类的后裔吧。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它是我们准备向更高级的宇宙生命演化所跨出的第一步。

  人类会失去地球,但将获得整个宇宙。

  这样理解机器之门的到来,或许可以让我们感到宽慰一些。

  写作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机器之门》成书了,张力得到了释放,也就无从再寻觅。所以上边的文字,更像是事后的回忆,难免失真。

  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对未来,我始终怀着一份真诚的好奇。好奇心推动我在思考和想象的花园中漫步,途中瞥见无数个未来,有如繁花满园。我摘下这一朵,献给所有的读者,希望读者能够喜欢。(独家转载)

本文来自: 科幻世界

上一篇: 吴岩:他让中国科幻不再是一个孤岛 下一篇: 面壁人刘慈欣,我是你的破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