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幻频道 >

这些先天不足的“超凡躯体”只是资本乐于打造的产品形式

   

这些先天不足的“超凡躯体”只是资本乐于打造的产品形式

作者: 更新时间:2020-07-24 17:39:59 阅读:

  在他们的“宇宙”里,科幻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与 《头号玩家》 一样,《复仇者联盟3》 的整个叙事框架,建立在对此前一系列电影的回溯之上。在《头号玩家》 当中,影片的看点局限于视觉特效和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彩蛋”,并且以此来遮蔽羸弱的叙事结构和尴尬的价值导向。在观影的过程当中,观众实际上是被自己对于过去三四十年间诸多流行文化产品的既有认知所感动,这种感动更多地发生在影迷的“中二”年代。同时,作为一种流行消费产品的科幻电影,同样是在不断地唤起那个存续了数十年的亚文化传统。

  至于 《复仇者联盟3》,它其实无法成为单独一部具有结构完整性的“电影”。观众必须把它放在整个“漫威电影宇宙”当中,才能达成对诸多画面和情节的有效理解。与 《头号玩家》 相比,尽管有着横亘大半个世纪的漫画作为背书,漫威仍然花费了十年光阴,自己打造出了一个亚文化圈子,其对手DC虽然稍微迟了一些,但其逻辑相差并不太远。

  尽管一直被视作科幻片,但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科幻”主要是以一种被泛化的元素在这些影片中存在。

  美国的超级英雄漫画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也正是整个科幻传统逐渐形成的时代。漫威和DC在初创之时,还并未找准自身的定位 (DC本就是“侦探漫画”一词的英文缩写),但很快就集体汇入到了科幻的庞杂传统当中:脚本写作者和漫画家不仅能够在科幻传统当中充分地释放其想象力,而且也给虚构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留下了空间。作为一种较小说远为年轻的艺术形式,超级英雄漫画很快在当时的科幻亚文化当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围绕着当时的诸多小说和漫画杂志,科幻作者、读者们都乐于不断地回返到历史当中去发掘这一文化类型的源头。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其一是从不满足于享受当下活跃的资本和产品,而是强调一个漫长传统的存在,并且乐于主动去与所谓的“经典”保持联系。对于他们来说,观看《月球旅行记》 《2001太空漫游》 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之类的影片,是带有强烈仪式感和身份认同感的活动。其二是不满足于单向度的产品灌输,并进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二次创作冲动。在绝大部分时候,科幻作者首先必然是一个科幻迷;而当你成为一个“硬核”的科幻迷,其实就与科幻作者相距不远了。

  由此可见,科幻是最强调其“家族相似性”的亚文化传统之一,而科幻迷或许也是世界上最热衷于从作者作品当中挑“硬伤”的读者群体。这些特征的直接后果,必然会导致科幻文化的精英化和圈子化:这显然是好莱坞的资本所力图排斥和避免的。

  漫威和DC在转向影视产业的时候,实际完成的事情,就是将他们的受众,集体圈定在一个相对浅薄的流行文化场域当中,相对易于理解,也易于传播。所以我们会发现 《复仇者联盟》 的推广宣发,其实遵循的已经是粉丝文化的逻辑。观众所注目的对象,早已不是思想实验、逻辑推演和星辰大海。在影片之内是套路化的好莱坞剧情和不断出现以至于开始显得尴尬的彩蛋,在影片之外则是一小撮演员的人设和八卦,他们共同攫取了观众有限的注意力时间。

  在这个逻辑当中,电影作品本身的重要性便趋于下降。人物的发展,情节的衔接,往往在所谓的“宇宙”当中就已经注定,电影不过恰好是资本乐于采纳的产品形式而已。这些影片能够存在,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够推进整个系列的具体情节———于是电影便开始成为类似于网文的一次性消费品,简单的“剧透”就能影响观众的体验。理所当然,这种情况并不能让粉丝们满意。于是围绕着电影在大众媒介上衍生而出的各类新闻报道、访谈、周边活动,成为了粉丝进行盗猎式二次创作的有效素材。也正是利用粉丝自发对这些核心影视作品之“残留物”进行的二次创作,才使得影片维持住了粉丝文化的热度。这个过程我们在 《星舰迷航》 和 《星球大战》 身上都已然目睹,《复仇者联盟》 则将其推广到了全世界。

  所以我们并不意外,尽管“复仇者联盟”和DC的“正义联盟”在全球范围攫取了大量粉丝,但其中似乎没有哪一部令人惊艳的作品。甚至在“超级英雄”这个日渐臃肿的子类型当中,真正值得一提也不过是 《蜘蛛侠2》 (2004)、《蝙蝠侠:黑暗骑士》 (2008)、《守望者》 (2009)等寥寥几部。而他们最大的共同特征,恰恰都是因为导演发现了这些超级英雄身上最日常、最不像英雄的侧面。《蜘蛛侠2》 更像是青春成长电影,《黑暗骑士》 即使刨去环绕在“蝙蝠侠”之上的陈旧故事也仍然成立,至于 《守望者》 固然可以视为这一类型的真正上限,但它正像金庸的《鹿鼎记》 一样,从其漫画原本的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反套路”作为其最鲜明的特征。这一判断也可以向着同类题材的剧集推演,在近年来的作品当中,其佼佼者如 《夜魔侠》 (第一季)、《杰西卡·琼斯》 (第二季)、《特工卡特》 (第二季) 等,最精彩之处也几乎都是在“超级英雄”的题材范围之外。

  问题在于,作为科幻电影,当它们的比较对象是 《2001太空漫游》《索拉里斯星》 甚至 《大都会》,或者 《银翼杀手》 《黑客帝国》 和《第九区》,再不济也是 《千钧一发》《盗梦空间》 和 《黑镜》 的时候,这些美式“超级英雄”们就开始呈现出超凡躯体的先天不足和速朽本质了。卡梅隆半是嘲讽半是无奈地说:“除了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们花两个小时拼死冒险顺便摧毁城市之外,还有其它故事可以说”。这里的“其它故事”,指向的正是突破市场局限,日趋经典化的科幻影视产品。在这个意义上,科幻是作为一种越来越呈现出其重要性的文化现象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对人类内在精神和外部组织形式的影响,在今天日益显得重要。科幻是最早也最深入地思考这一议题的亚文化类型,而科幻电影则乐于展示为科技所充分拓展之后的世界观和想象力。但是,很显然,在这群“超级英雄”的“宇宙”里,这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文汇报

上一篇: 经典科幻动漫《银河铁道999》将出真人版电视剧 下一篇: 德媒:想了解中国,读读中国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