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幻经典
科学随想
有一部科幻片,据说“一直被致敬,但从未被超越。”那就是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时值这部科幻巨制上映50周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与奇观·幻想工场等单位,日前共同举办了《2001:太空漫游》观影沙龙。大家评价这部影片,用富于优美诗意和深邃哲思的影像语言,串起一个个神奇的故事,讲完了人类的源起、历程和未来,展现了宏大的时空尺度。
我也结合自己的观影感受,对影片做了一些粗浅的解读。
以旧有的、正统的科幻观念看,这部电影可能并不是那么“科学”的,甚至还有一点“神启”意味的“反”科学,但我仍然认为它是非常棒的科幻作品。纵观库布里克主要的科幻电影,从1963年的《奇爱博士》,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再到1972年的《发条橙》,我觉得他一以贯之想要展现或表达的是,在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类处于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又会如何应对。总之,是在技术变革张力凸显之时对社会形态与人性心态的观照。
影片有回望更有展望。贯穿其间的,既有对人类起源、智慧迸发、文明演进的想象与描摹,也有带着某种神秘主义色彩的探索与困惑。片中那块屡屡应“时”而现的黑石碑,既是颇具象征意义、点化人类嬗变的神秘之源,也是推动情节发展、接续演化故事的“现实”路径。影片中的这种结构,无疑把科幻的内涵和场景都大大地扩展了。这实际上也是探索意识、幻想精神乃至科学思维的某种延伸。因而我认为,说影片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并不会贬低它的价值。
《2001:太空漫游》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引发了震撼,并成为各自所在领域的经典,真可谓实至名归。特别是,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巨作引领科幻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首先是它的宏大背景。库布里克早有凌云壮志,拍一部宇宙探索主题的巨片,“要的是神话般庄严的主题”,与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他创作了小说版的《2001:太空漫游》)创造一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其次要说到它的英雄主线。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很多作品都已经引进国内,例如《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等,这几部学术典籍都谈及此一话题。比照来看,可以将《2001:太空漫游》跟古代文学经典如《奥德赛》这样的英雄史诗视为一脉,就是讲我们英雄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千百年传承下来,并且深入民族的脊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某种英雄情结。大众意识里幻化的这个英雄,往往熔铸了我们崇尚的力量、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期盼。
从这个意义上讲,《2001:太空漫游》堪称现代神话,太空时代的《奥德赛》。它也是一种贯通过去、现实与未来的哲学思考。影片末尾,一览无余的浩瀚星海、缤纷色彩,一闪而过的人类身体、意识、智慧之演进意象,以及最后幻化而成的宇宙巨婴(具有纯能量和精神的生物?),都令人惊叹遐思,回味无穷。
观完此片,库布里克的一句话久久在我耳畔回荡:“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去创造自己的意义……不管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都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