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战|俯瞰“黄金一代”与“新浪潮”巅峰对决的科幻大师:海因莱因
一.被召唤的王者
1972年到1978年之间,精装本科幻小说从每年103种增加到412种,平装本从235种增加到777种。其中大约一半是新作,一半是重版。仅1976年就出版了1189种科幻小说。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中,每出版八至九本新书中,就有一本是科幻小说。——《科幻之路》
电影《星球大战》剧照
如果把那些年诞生的小说挑出来,详细列个书单的话,确实太长了,责编一定会指责我借此故意攒字数骗钱,所以我们索性从另一个角度来感受下科幻创作狂潮的力量吧。1977年,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甚至可以说最伟大的电影——《星球大战》上映了。同年,星战导演乔治·卢卡斯的好基友,另一位传奇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完成了自己的科幻献礼作《第三类接触》。它们的影响有多大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但毫无疑问,整个70年代,绝对是个人人为科幻癫狂的年代。
电影《第三类接触》剧照
在这种热潮的带动下,无数涌入科幻圈的新派创作者,公开对黄金时代的乐观精神提出了质疑:科技预言已经过时了,人类的想象力不该被NASA局限住,科幻逻辑应该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新一代科幻小说家巴拉德这样说道:
科幻小说应该对太空星际旅行、地外生物、银河系大战说不,这些占据了科幻杂志的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虽然威尔斯是一个伟大作家,但是他对科幻小说后来的发展路线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同样,我认为科幻小说应该把它如今的叙事形式和情节丢到废纸篓里去。
J.G.巴拉德
这群年轻的创作者们被冠以“新浪潮”一代的称谓,他们以种种努力试图改善科幻小说的文学和文体质量,尝试把新晋科幻作家从老一代那些束手束脚的创作规章下解放出来。他们如同觊觎垂暮王者皇位的新贵们,被“改革”的口号团结起来,渴望在这场改朝换代的革命中为自己夺下声名和财富。这群年轻人如同饥饿的狼群,互相联络汇聚成队,不约而同地冲黄金一代的王者们亮出了獠牙。
科幻文学市场一片大好,此时“新浪潮”这群小鬼跳出来叫嚣,让黄金一代的大佬们退位让贤。小鬼们,你们没睡醒呢吧!要知道,科幻图书能有今天的空前繁荣,完全是建立在黄金一代含辛茹苦的努力上,现如今好不容易功成名就,怎可能凭你们这群小辈的质疑就乖乖认输。黄金一代的王者们在自己的领土上竖起了旗帜,正式向“新浪潮”宣战了。
傲慢的狮子与气盛的群狼,黄金一代和新浪潮一次又一次撕咬在一起。
新浪潮率先发难。
1968年,“新浪潮”的旗手罗杰·泽拉兹尼凭借《光明王》获得雨果奖。诸神不过是拥有高科技的骗子。
《光明王》
1970年,“新浪潮”的巅峰厄休拉·勒古恩凭借《黑暗的左手》获得雨果奖。如果没有性别,世界将会怎样。
《黑暗的左手》
战争的前期,“新浪潮”凭借引入宗教、平权、心理学、符号学等各种文化主题,赋予科幻以更多可能,为科幻开辟出全新的道路。
黄金一代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1973年,阿西莫夫回归,凭借《神们自己》获得雨果奖,而在此前,他大概有近20年没写科幻小说了。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
《神们自己》
1974年,阿瑟·克拉克出征,《与拉玛相会》获得雨果奖。幼稚的人类,在宇宙面前,你们一无所知。
《与拉玛相会》
面对进击的“新浪潮”,黄金一代的帝王们拔剑怒吼,“年轻人们,我们可不会把王朝拱手相让。”
随着混战的时间愈拉愈长,作家、读者、评论界无一例外的被卷进了这场科幻世界大战中。而随着参战人数的日益增加,势均力敌的双方都清楚地意识到,在这场陷入焦灼的征伐里,已经参战的诸方势力都已很难彻底征服对手,想打破均势终结战争的最好途径便是一个强援的介入。
是的,黄金一代已然胜券在握,毕竟,他们还有海因莱因。
二.谁是海因莱因
无论是拍电影还是电视剧,海因莱因都将是那个自带BGM的男人;无论是维斯特洛还是中土,海因莱因都将是那个注定成王的男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无法逾越的最佳科幻作家。
海因莱因青年时期当过海军军官,后因身体原因退伍,转修工程,业余时间从事写作。二战爆发后投笔从戎,任职军队研究所。
海因莱因的科幻创作起点颇有画面感。二战期间,一位在政府神秘机构——费城海军航空实验所,该部门在二战期间属于高度保密的军事科技机构,工作的怪蜀黍,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竭尽所能的给青少年们描绘未来的景象,在他勾勒的未来画面中,详尽到各种黑科技(发电的、算命的、运输的),加上一位不靠谱的跨宇宙奸商,这位怪蜀黍将其命名为“科幻未来史”。
这些故事大多被收录进两本短篇集《出卖月亮的人》和《地球上的绿色山丘》,它们是海因莱因“科幻未来史”的基石,这些主要为青少年创作的故事,融入了青年(那时他三十五岁左右,既是青年,也是怪蜀黍)海因莱因的高度热情:对科技进步充满信心,对人类社会半信半疑,对星际探索充满渴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出卖月亮的人》的主人公D.D.哈里曼。
“您为啥如此向往月球呢,哈里曼先生?”
“船长,这是我毕生真正想干的一件事——从童年时代起。我不知道能否把这一点向你们解释清楚。就像我生来向往太空一样,你们年轻人生来喜欢火箭飞行。论年龄,我比你们大多了——大概大了五十岁。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没人相信人类会登上月球。你们是在火箭的时代出生的,人类登上月球的时候,你们还小;但在我小的时候,人们却嘲笑这种观点。
“但我相信——我真的相信。我读过凡尔纳、威尔斯和史密斯的小说,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到。我自己也下了决心,一定要到月球表面去走走,看看她的另一面,还要从月球上去看看悬在空中的地球的模样。
“过去我经常不吃午饭,以省下钱向美国火箭协会交会费,因为我想让自己相信,我在为人类登上月球的那一天早日到来而努力。而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我已经老了。我够长寿的了,但我不会让自己就这样白白死去——绝不会!——直到我登上月球为止。”
我不知道当时有多少青少年受到这篇小说的鼓舞,于20年后义无反顾的投身阿波罗计划中,开始人类征服星空的不懈努力。但每次我读到这些文字,都会由衷的相信,这种向往着星空的人,总有一天会改变我们的世界。人类,终将跨越群星。
PS:在此对《出卖月亮的人》的译者Denovo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每一位追逐梦想,探索未来的开拓者都永远不会被遗忘。
巴尔扎克的座右铭是“以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其以作品编制了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以自己的方式征服了世界。而海因莱因一边帮罗斯福铸着剑,一边开始了用笔编著关于未来的百科全书的壮举,他将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
战后,海因莱因逐渐与约翰·坎贝尔及《惊奇杂志》分道扬镳。他告别了这个挖掘出他及整个黄金时代作家的天才编辑,以及那付他第一笔稿费的传奇杂志,孤身上路势要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大陆。
海因莱因凭借自己对未来的精准嗅觉,清楚地意识到,一直活跃于廉价杂志而被定义为“贫民窟文学”的科幻小说,即将引来全新的崛起。海因莱因开始着手长篇小说写作,一方面,他与斯科布里纳出版社(Scribner's )合作,在1947年至1958年之间完成了12部青少年向的长篇科幻小说,当然这些作品不单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很多成年科幻爱好者也对其青睐有加。
这12本作品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1. Rocket Ship Galileo, 1947
2. Space Cadet, 1948
3. Red Planet, 1949
4. Farmer in the Sky, 1950 (被追授1951年雨果奖,正式的雨果奖始于1953年)
5. Between Planets, 1951
《星际归途》科幻世界
6. The Rolling Stones aka Space Family Stone, 1952
《斯通一家闯太空》科幻世界
7. Starman Jones, 1953
8. The Star Beast, 1954
9. Tunnel in the Sky, 1955
《星际迷航》,中国宇航出版社
10. Time for the Stars, 1956 台译本。 老版:《探星時代》純文學出版(1978) 新版:《4 = 71》天下文化(2001)
11. Citizen of the Galaxy, 1957
《银河系公民》科幻世界
12. Have Space Suit—Will Travel, 1958
《穿上航天服去旅行》,中国宇航出版社
海因莱因的作品一览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小说《rocket ship galileo》被改编成电影《目的地:月球》(destination moon),故事延续海因莱因一贯的主题,几个年轻的工程师靠自己的力量,到达了月球。这部电影被视为美国科幻电影繁荣的起点,直接催生了《星际迷航》《人猿星球》以及《2001太空漫游》等一大批不朽的科幻电影。
在不间断地创作青少年向科幻的同时,海因莱因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科幻流行小说。他的作品展现出一种扣人心弦的叙事才能,狡黠而平易近人的幽默,以及勇敢而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该时期被视作海因莱因创作的第一阶段,后来的很多研究者甚至将其视为海因莱因创作的真正高峰,有学者这样评价“这些作品展现出一种阐释的能力……,社会剧变之剪影……,一首简单的诗”,不少评论者和读者都将海因莱因该时期的作品,视为其最好的科幻作品。
其中包括:
《傀儡主人》1951年
这曾是科幻史上,继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之后,人类真正又一次体会到外星入侵的异样恐惧。一种可以占据人类大脑的“虫子”潜入地球,并通过占据重要人物的思想而试图控制整个地球。少数发现异样的人类特工拼死一搏,试图将人类从毁灭边缘拯救出来。不同于火星人的高科技武器,海因莱因尝试创造出一种通过占据精神而奴役其他生物的可怕外星种族,这种设定在当时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更为后来的科幻创作提出了种种可能。比如丹·西蒙斯的《魔鬼在你身后》(Carrion Comfort)日本漫画《寄生兽》等。
《双星》1956年 获得雨果奖
被科幻迷戏称为科幻史上的《喜剧之王》,描述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舞台剧演员,偶然间获得一个机会,是否进行人生中最为华丽的一次表演,哪怕这场演出要以他余下来的全部人生作为代价。是的,其实这是一部标准的周星星喜剧,哪怕它的故事带着些许荒诞,主线情节漏洞百出,背景设计近乎儿戏。但它却有最好的主角,一位穷极一生探寻匠人精神的戏子,一位胸怀宇宙却逃不出命运魔掌的政治家,两个人在决定整个宇宙命运的十字路口,一起演出了一出动人的大戏。
《进入盛夏之门》1957年
在著名的科幻大国——日本,这部书被视为海因莱因最好的作品。原因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可谓海因莱因的某种极致——一个猫奴的时间旅行故事。嗯,很适合豆瓣,女生和猫奴都不可错过。
1959年,海因莱因完成《星船伞兵》,而这部作品被斯科布里纳出版社毫不犹豫地退稿了,理由只有一条,它完全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此,海因莱因和斯科布里纳出版社劳燕分飞,也同曾经的自己一刀两断。
时至今日,《星船伞兵》为海因莱因带来的争议仍无法消除。这部作品被视为史上最为鹰派的科幻小说之一。海因莱因的某种意识形态被他自己清晰地展现出来,人们对他的评价立刻从“科幻作家”变为了“政治作家”。
“海因莱因在冷战时代的科幻小说的主要中心是力挺军事—工业联合体的永存性和持续发展……在1961年的世界科幻年会上,提倡防空洞建设和不受管制的枪支所有制。在越战岁月里,他是不折不扣的鹰派……这些立场,以及他更为极端的其他立场,可以从海因莱因同一时期所写的科幻小说中得见端倪。没有比他更为激进的鹰派了。”——托马斯·迪许《The Dreams Our Stuff is Made of》
《星船伞兵》依旧是个打虫子的故事,海因莱因的外星敌人总是虫子。虫子社会由女皇统治,其他各类型虫子坚决执行女皇的命令却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设定不单影响到了《安德的游戏》,更催生了游戏史上最伟大的游戏《星际争霸》的诞生。
另外,1997年的改编电影《星河战队》也曾赚得盆满钵丰,成为史上最赚钱的科幻电影之一。
小说以自述的形式写就,讲述一个高中毕业生自愿入伍参军,并在兵营中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意识灌输,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地球卫士的故事。在书中海因莱因强调民主制度下的投票权不应该是一种随便赋予的权利,而必须是公民履行某种义务后而才能被授予的责任。但他把这种义务局限在军队服役上,导致部分读者错误地批判其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思想。
总而言之,从《星船伞兵》开始,海因莱因化身成宣传员,大声的倡导某种观点或思想,将意识形态类的东西源源不断地融入自己的作品,并传播出去。
1961年《异乡异客》出版,这是美国科幻史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第一本以精装形式出版的科幻小说,真正奠定了海因莱因三巨头地位的作品。这本书的畅销也给出版商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方面得以面世的科幻文学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书商们在科幻文学的宣传力度上也越来越大。
在这部作品里,海因莱因展现出一股令人叹为观止的气概,无视了形而下的科技和形而上的道德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重新观察人类社会,探讨这个世界政治结构的构架与宗教道德的养成。他既像一个宗教领袖,又像一个人类学家,将人类对外星人的好奇心调整为外星人会如何改变人类?海因莱因通过一种宇宙基准的彻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角。
1966年,《严厉的月亮》问世,这本书讲述了月球殖民地,在一台拥有了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迈克”(出自福尔摩斯的哥哥迈克罗夫特,推理能力极强,但懒得走动)领导下,脱离地球统治,开始自治的故事,作为一部无政府主义造反指南,海因莱因洗刷掉自己军国主义的污名,然后又被定义成了“无政府自由主义”。海因莱因的科幻究竟还能多好看和海因莱因究竟持怎样的政治观点,成为了困扰海因莱因粉丝们的两大终极疑问。
然后,《星船伞兵》《异乡异客》和《严厉的月亮》三本书均毫无争议的获得雨果奖。
这就是海因莱因,当时的,也是直到今天的,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嗯,终结黄金一代和新浪潮混战的重任,毫不意外被寄予在他身上。
三.王的谢幕
《时间足够你爱》,多美的书名啊,既有科幻之光,又有欲望之火。轻轻的开闭嘴唇,读出这动人心魄的六个字,有一种音韵上的和谐,有一种意义上的浪漫,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接下来的剧情似乎该是,在黄金时代和新浪潮杀得难解难分之际,海因莱因大神空降到尸横遍野的战场中央,高歌一曲《可曾记得爱》,将杀红眼的双方唤醒过来,化敌为友,一起建设科幻文学世界……
可惜,现实恰好相反。《时间足够你爱》这本50万字(译成中文后有700多页)的皇皇巨著,上市以来便反响平平,浓重的说教味和冗长繁复的故事令许多读者感到疲倦,即使海因莱因的铁粉中,也有不少人批评这本书太过乏味。
新浪潮的机会来了,1975年厄休拉·勒古恩凭借《一无所有》横扫当年所有科幻奖项,让战争的天平再一次发生了倾斜……黄金时代和新浪潮的战争不可避免的被延续了下去,似乎再无终结的可能。这场巨大的消耗战甚至被后世的一些学者定性为科幻文学衰落的主因。
嗯,没人记得起战败者的名字,《时间足够你爱》这本书在新旧两大势力混战的冲击下,迅速被遗忘了。时间是否够爱还未来得及证明,但时间足够让人忘却倒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年后,这本书再次成为中国科幻圈的“网红”源于一个著名的乌龙事件,
不同于海因莱因的大多数作品有各种盗版在网间流传,《时间足够你爱》实在太长了,故而一直没有爱好者手打个TXT分享出来。结果,一本同名耽美在科幻圈里广为流传,荼毒深远。(笔者本人当年也踩过雷,读过这本跨界神书,嗯,印象深刻。)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书名好听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小说本身又自带段子的神作,《时间足够你爱》在国内科幻圈声名显赫,读完的虽然不多,但没听说过的却也寥寥。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时间足够你爱》是海因莱因后期几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主人公拉撒路·龙和D.D.哈里曼同时代出生,但一口气活了两千多岁,见证了海因莱因“未来科幻史”中所有的兴衰变化,这个老不死的成为讲述者,喋喋不休的告诉你他一生的故事。
而这之后的几本小说,《野兽号码》(The Number of the Breast1980)《星期五》(Friday1982)《穿墙猫》(1985)里,拉撒路·龙都作为配角或多或少客串出场。在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后,海因莱因只保留了最后一个角色——拉撒路·龙。
是的,拉撒路·龙是海因莱因最后为自己设计的化身,类似斯坦·李在每一部漫威电影里客串一样。人生的暮年,海因莱因明显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早已今非昔比,他只能借着拉撒路·龙这个形象试图总结自己的科幻生涯。
《时间足够你爱》里,拉撒路·龙提出了自己人生的三大准则:
1. 天下没有免费的饼干
2. 至少还有爱
3. 还有对自己的集体永恒的忠诚
这三点也可以视作一位睿智的老人送给所有读者的最后建议,当然,他是那样的絮叨和自负,把这些藏于冗长的叙述和枯燥的说教里,令所有曾经的粉丝都失去了耐心,并大多都对他最后的赠言而嗤之以鼻。
拉撒路·龙活的太久了,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早已超过正常人所能忍受的极限,但他一直活着,哪怕偶尔也曾对一切感到厌倦,但爱总能保护他,赋予他迎接明天朝阳的勇气。他爱过太多人,只有短暂生命的普通人、自己的重重孙女、自己的母亲(时间旅行者的陷阱)……总之,他始终没有结婚,但他始终在付出爱以及享受被爱。他讨厌重复,讨厌日常,向往着未知和无限的可能。但他太疲惫了,很难再集中精神宣传什么,而采取了一种老年人特有的唠叨,希望引起某种重视。
海因莱因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着随和亲切的作风,他利用自己的权威和声望,为科幻圈做了太多事情。在他去世后便有人爆出,海因莱因暗中资助了很多与他同时代的,经济上比较困难的作家。这点也被很多人作家亲口证实过,比如PKD就屡次提及海因莱因对自己的帮助。
这篇文章也介绍了海因莱因帮助年轻作家的故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431479/
很多年后,当一切争执尘埃落定,黄金一代和新浪潮的作家们也大多离我们远去,我们可以抛开输赢重新审视双方在科幻史中的杰出贡献和不朽地位。
这时我们可以诧异的发现,那场世纪大战中,海因莱因其实并没有真正参战,他只是交出了一本关于自己的自白:
我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饼干,我的一切所得皆源于我的努力;我的一生置身爱中;以及我对自己的集体保持着永恒的忠诚。
你们打去吧,但我始终是你们双方的前辈,也是你们的亲人,我对于你们保持着一样的感情。
时间足够你爱。(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