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不健康”:“失能老人护理”难题政协委员来把脉
随着生活条件日渐改善,国民平均寿命也随之提高,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但“长寿不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已经超过3600万,中国也成为世界上老人“照护”压力最重的国家。如何应对已现端倪的“长寿不健康”国情,政协委员进行了把脉。
失能老人护理,家庭“压力山大”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告诉记者:“我切身体会到了失能老人的照料压力。我母亲因病失能后,由于找不到合适护理人员,一年换了7个保姆,最终才确定下现在的两个人。”
“这两名保姆没有受过护理方面的专业训练,幸好我是医生,只好自己一点一点培养。”戴秀英说。
除护理难外,失能老人的护理成本也比较高。戴秀英算了一笔账,给母亲请两名保姆一个月得花费3600元,三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得1500元,再加上八九百元的药费,一个月下来得花费6000元左右。“这基本上花光我一个月的工资奖金,我算收入还可以的了,一般家庭真难以承受。”
现在失能老人多依靠家庭护理。“失能老人照料不仅仅是送饭、端尿,还得让他们感觉活得有尊严,缺乏专业知识的家庭护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戴秀英说。
护理人员极度短缺,医疗需求难满足
戴秀英说,按照1:3的失能老人养护比例,我国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万,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且素质亟待提高。绝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工种受歧视、工作压力大、工资水平低,人员流动性较大也就不难理解。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医护是其面临的另一难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说,伴随着高龄化、空巢化趋势,不仅老年病、慢性病老人不断增加,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也剧增,老年人对医疗机构的依赖需求不断加大。
“与这种需求相悖的是,国内目前相关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的照护,综合能力强的大医院又人满为患,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等综合需求。”任国胜说,老人长期占用医疗资源在一些医院比较突出,我们医院就有两个老人已经住院超过5年,而一般病人住院时间在10天以下,如果按照一个病人10天计算,这两张病床原本可以接待三四百个病人。
多层设计破解“长寿不健康”
失能老年群体最需要的是长期护理服务,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总数将会持续增加。如何解决好他们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问题,不仅牵涉到每一位失能老人和他们的家庭,也是牵涉社会稳定、和谐的大事。
戴秀英建议,加快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者、护理员进行轮训,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养老机构规范化经营。同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职业培训学校和大型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可结合农民工培训和下岗职工培训,将老人护理列入培训内容。
随着“421”结构家庭日渐增多,依靠家庭照料的传统养老模式难以维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启仪建议,强化政府责任,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津贴,并鼓励亲友之间互助护理。
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与医疗需求往往是并存的。任国胜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建立具有医疗、护理、康复及养老功能的养老机构,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参与合作共建,以发挥其医疗优势,并将老人在医疗机构参与合作共建的养老机构治疗疾病纳入社保报销范围。
一些委员建议,进一步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银川市副市长李卫东建议,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依托社区卫生机构等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并强化其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多样化服务。
戴秀英建议,拓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将失能老人医疗卫生照顾列为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配置社区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