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童年失去父亲的大师们
童年期的灾难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幼年丧父的大不幸更是让很多人终生难以摆脱的阴影。中国文化从其发端处,就处于一种无父的单亲家庭状态:圣人孔子与亚圣孟子都是孤儿。之后,幼年失怙的不幸屡屡降临于中国文人。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丧父却让孔子坠落到社会最底层,社会的疾苦、贫寒的诸多况味,是孔子人生的辛酸历史。
孟子三岁丧父,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迁居,至今留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韩愈三岁父母皆丧,由兄嫂抚养,十五岁哥哥韩会也死任所,孤儿寡嫂,流寓江南,生活凄凉。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庭贫寒,母亲迫于生计,只好带着他改嫁。欧阳修四岁丧父,寡母用芦苇教他写字。
朱熹十四岁丧父,依父友帮助生活。
康有为早年家贫,十一岁父死,靠母亲勤俭持家、出卖嫁妆度日。
陈独秀两岁丧父,祖父养大。
胡适五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
鲁迅十五岁丧父。
茅盾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
老舍两岁丧父,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