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英达、李光耀小时候都很穷,他们是怎么改变命运的?
在1993年播出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电视台女主持人来家中采访贾家老二贾志新,请他讲讲救助落水儿童的事。贾志新是相当地兴奋,来了番手舞足蹈的演讲:
我到公园去背英语,A,B,C,D,正背得高兴,忽然听见有人喊:“河里的小孩大大的有!”
情况是万分紧急,小孩生命垂危。向组织请示,来不及了;向领导汇报,等不及了;教小孩游泳,不赶趟了......
我大吼一声,助跑,起跳,加速,再起跳,嗖,一个漂亮地转体三周半加屈体后空翻……我下水以后,我先是仰泳,再是蛙泳,再是蝶泳,最后我是自由泳……
迅速我接近了这目标,一个金蛇缠身,把孩子锁住,乘风破浪,游向对岸。不光救起了落水儿童,捎带脚儿,我把全国记录给破了……
救人英雄贾志新
真相是,这天贾志新去公园钓鱼,与宣传环保的小孩发生了争执,两人在拉扯中都掉河里去了,被人救起。电视台误以为浑身是水的他是英雄。
为什么贾志新把去公园钓鱼,说成是去学英语呢?因为那个时候,全国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热潮。占领公园和广场的,不是跳舞的大妈,而是一群群朗诵英语的人。
扮演贾志新的演员,是大家都熟悉的梁天。在拍这部电视剧的前两年,他的儿子出生,取名叫梁晓天。
2010年,梁晓天高中毕业,要填报志愿了,不知道报啥好,便去问他的姑父。姑父锛儿都没打,说:
别的专业最后都会后悔的。能在大学里学4年,而且这一辈子老有用的,只有外语,没有别的。
结果,梁晓天就考了英语系,并且是北京大学。后来又上了英美文学的硕士。他父亲瞎编乱造的学英语经历,到他这里,算是真正实现了。
晓天的这位姑父,就是《我爱我家》的导演英达。不过,当年他还不是姑父。
《我爱我家》上映三年后,他和主演宋丹丹离婚,娶了晓天的姑姑梁欢。她是这部剧的编剧。
一句话,英姑父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01
英达的祖上是满族,属于八旗中的正红旗,说起来是统治阶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每天吃饱了没事干,拎着鸟笼子到处转。到了清朝末年,英家已经沦落到靠摇煤球为生。
摇煤球,就是用水把煤灰和黄土混在一起,捏成一团,然后放在筛子里来回摇动,直到成为大小差不多的煤球,卖给一户一户的普通人家,用于做饭和取暖。
显然,这是一个体力活,社会地位也低。那时候大人教训小孩,会说:再不学好,长大就摇煤球去。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他叫英敛之,是英达的太爷爷。
穷则思变。少年时的英敛之不想摇煤球了,参加了戊戌变法,可惜变法失败,大家纷纷跑路。梁启超跑到了日本,英敛之跑到了上海的法租界。
那个时候的法租界,就跟现在的美领馆差不多,往里一钻就能保命。在租界里,他皈依了天主教,并且自学了法语。
摇呀摇,摇煤球
按说,满族人都是要学满语的,英敛之为什么学法语呢?因为那个年代,法国是世界上的一等强国,很让大家羡慕。
周作人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钱玄同家有个车夫,本来是义和团,专灭洋人的,家里供着观音菩萨。后来却改成了供奉天主教的圣母玛利亚,每天早上都要虔诚祷告。别人问他:为什么改了?他回答:
因为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菩萨不灵嘛。
英敛之后来去天津,创办了一份报纸,叫《大公报》,报头用的就是法文。这份报纸影响力很大,很多地方开了分报。
在湖南,还是小鲜肉的伟大领袖,就给《大公报》写过稿子。还几度赞叹,这是他心中最好的报纸。
因为学外语,英家从此摆脱了摇煤球的命运。在儿子英千里13岁的时候,英敛之就把他送到欧洲去留学,最后从伦敦大学毕业。
回国后,英千里同时打了三份工:他在父亲创办的辅仁大学教书,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一个月能赚到1000块大洋。
发了工资,英千里把银元往桌子上一堆,让孩子们抓着当玩具玩。而同一时期,伟大领袖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一个月工资才8块大洋。
英千里的儿子英若诚,小时候上的是法国人开的教会学校。但学校老师既教法语,也教英语。一战以后,欧洲元气大伤,美国开始引领全球,法国人被迫接受了英语文化的强势。
毕竟学得早。时间不长,英若诚的英语就练得很好,能够用英语和西方的孩子吵架对骂了。
英若诚上的是清华大学英语系。有一次,学校排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因为他的英语好,便让他扮演了一个角色。就这样,他开始迷上了戏剧。
后来,他陆续演过《骆驼祥子》《龙须沟》,成了名演员。这个爱好又遗传给了儿子英达。
到了改革开放后,英若诚精通英文的优势终于有了用场,经常被派出去做文化交流,后来还当了文化部副部长。贝托鲁尼拍摄《末代皇帝》,还请他演了男二号,在里面扮演监狱长。
监狱长在给溥仪传授秘诀
英达长大后,一开始学的是心理学,但后来也走了父亲的道路,搞起了艺术。不过,英若诚做的是戏剧,他做的是喜剧。
《我爱我家》是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也是中国电视剧的高峰之作。20多年过去了,剧中的台词、剧情、人物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从摇煤球,到《大公报》和辅仁大学创始人、大学教授、文化部副部长和《我爱我家》,一个家族的命运在百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词:学外语。
用英达的话说,他们家是“脚踏实地的假洋鬼子”。
如果非要总结,我们家一代一代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学外语,对,学外语!这仨字儿。
02
1950年,当英若诚从清华毕业,进入人艺时,他的英语其实已经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了。
那时候,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于是,俄语就成了第一语言,全面压倒英语。1954年,初中不再设英语课,英语教师全部转入其他学科。三年后,全国只剩下850名中学英语教师。
但,伟大领袖却在自学英语。用他的话说:“这是斗争的需要。”
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因为外语过不了关,没有出国留学。后来去了北大当图书管理员,心里不服,每天看一点英语,但是水平一直不高。这成了他的心结。
基辛格访问中国时,领袖不时说出几个英文单词,让他很惊奇
1946年在延安时,美国女记者斯特朗前来访问他,两人谈笑风生,伟大领袖放开了,把身子向后一仰,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美国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翻译没想到合适的词,领袖就把“纸(paper)”和“老虎(tiger)”两个单词组合起来,给英语造出了一个新词,“Paper-Tiger”。并用他的湖南腔读道:“拍拍-太根儿!”
来,跟我念,拍拍-太根儿
后来,这成了他最喜欢说的一个英语单词。
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英语的地位又重新回归。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英语就显得重要了。
1963年,伟大领袖过70岁生日,请了几个湖南老乡去家里吃饭,其中有民国大佬章士钊。当时允许每个人带一个家属,章士钊就把女儿带去了。
女儿高中毕业时,理想是报清华的水利系,毕业后去三峡工作,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但学校突然找她谈话,让她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
那时候,大家都对帝国主义的语言很排斥,她很有些不愿意,但不得不服从组织安排。
她毕业后留校,成了章老师。她的女儿后来去了美国,嫁给了陈凯歌,不过又离了。
席间,领袖邀请章老师教他英语。章老师还以为他在开玩笑,说:“我哪敢当您的老师,您是我们大家的老师。”领袖却很认真,说:“教英语我就当不了老师了,还要拜你为师啊!”
于是,从1964年元旦后的首个星期日开始,章老师到中南海去教领袖英语。每次讲一个多小时,持续了半年。
因为领袖的湖南口音太重,英语发音基本不准,念出来带一股红烧肉味儿。比如,“n”“l”不分,他常常会把“night”(夜晚)念成“light”(光亮)。老师就得反复纠正他。
但是,领袖的学习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即使去外地出差和休养,他也不忘学习英语。在杭州,有一块石头上面还贴着一张照片,上面是领袖当年和英语老师在这里的合影。这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纪念领袖学英语的地方。
在领袖70岁生日这一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许国璋,主编了四册的大学《英语》教科书。这本书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喜欢。几十年来,成为一代代人学英语的教材。
许氏英语,几代人的记忆
许国璋的英语结合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实际,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比如在讲述一般过去时的语法时,它的例句是这样的:“上个月我们到大兴县的村庄去劳动,我们和农民一起干活”。
因为太过火爆,许国璋的名字便成了“英语”的同义语,成了一个脍炙人口而又神秘的专用名词。
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了留学潮,很多学生出国时,行李箱里一定要留点空间放两样东西:一个是怕出国吃不惯而准备的方便面,另一个就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带上的《许国璋英语》。
有人很奇怪,问为什么?得到的普遍回答是:看来看去还是许国璋的实用。
《许国璋英语》里,有gay这个单词,但意思却并不是如今代表同性恋的“同志”,而是被用作形容词,描述热火朝天的革命所带来的“欢乐”。
03
就在章含之去给伟大领袖上课的1964年,一个姓马的小孩在杭州出生了。
他从小就喜欢看外国的小说,爱听收音机里朗读的马克·吐温老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对学英语很有兴趣。每天早上,他都会练习英语。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小马14岁。那时候,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增多,杭州又是个旅游城市,一年接待了4万多游客。这可是学英语的好机会呀。
他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骑40多分钟自行车,赶到外国人住的杭州饭店,主动找游客聊天。
聊得好的,他就免费带他们去游览西湖,而后者免费教他英语。双方共赢,都很高兴。他的英文名Jack,就是一个美国女游客帮他起的。
女游客的父亲和丈夫都叫Jack,所以建议小马也用这个。她不知道,在中国的习惯里,小马可是占了她便宜。
1980年,有一家澳大利亚人来杭州玩。小马和他们的孩子戴维交上了朋友。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5年后,戴维一家邀请小马去澳大利亚做客。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回来后,他就变了一个人。
在这之前,他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不是有句老话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到了澳大利亚,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他开始觉得:一个人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和思考。
后来,小马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他一共参加了三次高考,前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总成绩还是不够本科线。但因为他英语特别好,而那年又刚好遇上杭州师范专升本,人没招够,才把他录取了。
人生开端就不顺。小马曾去肯德基应聘服务员,一共二十几个人应聘,结果只有他一个人落选。多亏戴维一家常接济他,给他寄支票,帮他度过了大学时光。
1988年毕业之后,那一届500名毕业生大都去了中学,只有小马一个人被分到了高等院校,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文和国际贸易。很大原因就是,他的英语确实好。
工作后,为了多挣钱,小马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还到一个夜校的英语班去赚外快。因为英语好,他渐渐成了当地的小名人。1994年,杭州桐庐县政府委托他去美国帮忙办一件事,查一查之前答应给投资的一个公司,为啥又毁约了。
在美国,小马接触到了一个正在改变世界的东西,那就是互联网。第一次上网,摸到键盘和计算机,就让他惊呆了,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呆了几天后,他就确定了新的人生志向。离开时,他还带了一台486电脑。
回到杭州后,他开始筹备创业。而团队中的小伙伴,就是他在夜校教的学生。学英语的小马,最终成了搞互联网的马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