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像变了一个人,这是怎么了?
退休后的生活,很多人以为是自由的、闲适的、愉悦的。
事实上,有不少人在退休后却出现了焦虑、头晕、失眠等「浑身上下不舒服」的感觉,甚至可能在生活习性上也像变了一个人。
去做身体检查,却没有发现什么具体的毛病。
这可能是退休带来的「麻烦」——退休综合征。一、退休综合征是什么?
退休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可能会遇到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退休后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变化的明显不适应,因而陷入焦虑、抑郁、悲哀、恐惧或其他负面状态。
可能会进一步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
虽然退休综合征较容易发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
只要能合理安排退休后的生活,正确面对各种「丧失」现实(丧失角色、地位、亲友、健康、价值感、养老支持等),退休综合征是可以预防也能够治愈的。
二、退休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退休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是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行为。
比如,退休之后明显唉声叹气、精神萎靡、兴趣下降、坐立不安、易发脾气等,与以往的老朋友、老同事接触明显变少,甚至闭门不出。
家人可能会发现,老人家退休前后的状态判若两人。
除了精神心理方面,身体健康状况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尤其是对于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会出现血压明显不稳,血糖波动明显,甚至可能出现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总体说来,退休前后,角色、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越大,出现退休综合征的风险可能越高。
比如,退休前处在重要领导干部岗位,几乎把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各种应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退休后,一夜间完全变了样,无所事事,门可罗雀。
这种巨大的反差,明显增加出现退休综合征的风险。
再比如,不少人把自己一生热血全部献给了工作,忽略了个人自我不说,甚至忽略了家庭。
一旦退休,才发现自己除了与工作相关的事之外,其他的好像都不会:没有属于自己的特别的兴趣爱好,没有足够的朋友和人际支持,甚至没有家庭的支持。
这种失去自我的模式,退休后必将难以为继。
三、应对退休综合征,可以怎么做?
1. 用平常心面对退休
面对退休和老龄化,应当有适当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生老病死、花开花谢、后浪推前浪…… 这些生命的规律,要尽量坦然地去面对和接纳。
2. 用兴趣爱好和亲情丰富生活
退休后闲下来的生活,可以用兴趣爱好(如摄影、绘画、下棋、书法、钓鱼、旅游、当志愿者……)来补位填充。
和家人一起经营幸福的退休生活 (哪怕只是给孩子带孩子),则是很多人的理想后半生。
3. 终极目标——「积极老龄化」
WHO 于 2002 年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健康、参与、保障。
WHO 的理念是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的框架,不过,从个体层面,咱们同样也可以有所作为。
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张弛有度、合理心态等,对保持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参与:
退休不等于无价值,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所长,积极参与收入性(如再就业)或非收入性活动(如志愿服务)。还可以参与代际互助活动(如照顾教育孙辈),继续为家庭、社区和社会作出贡献。
保障:
除了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障之外,若有余力的话,我们可以在退休前为自己的退休后生活保障做些额外准备。
若退休后实在是很难适应这些变化,身体心理各种问题又接踵而至,导致个人、家庭暂时陷入困境和痛苦,此时,寻求专业协助可能是不二之选。
佛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对于退休和老龄化过程中的各种事来说,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坦然去面对和接纳现实,才能在平淡从容中安心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