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登山的路线选择很重要
有关登山路线选择问题的文章不多,登山者大多是依靠一些经验,曾任西藏登山队队长、高级教练成天亮从事登山运动多年,他在多年的登山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系统的分析了各种登山路线,希望]这些经验有助于登山者能够选择安全的登山路线。
如何选择登山路线及应注意的问题
经常碰到年轻的登山爱好者们询问登山的路线怎么选择,过河要解决工具问题,登山则必须解决路线问题。他们对登山路线的了解也仅仅限于“低纬度,走小路;陡冰川,走侧碛;缓冰川,上冰面;躲冰塔,上山脊”等顺口溜,在保证登山成功的因素中,登山路线选择正确与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安全来说也很重要。
回顾登山运动史,由于登山路线选择不当而导致登项失败的先例很多。在我国登山运动中,由于路线不选择不当,以致错过登项机会的例子,莫过于1975年第四次行军时,突击组从8600米最后一个营地出发后,由于路线偏离了原计划的东北山脊的山脊路线,而采用了一条过低的路线,以致丧失了应有的高度,不能按计划到达“第二台阶”,错过了难得的一等天气周期,丢掉了登项的时机,使整个登山活动推迟了周期。
选择登山路线的原则第一条是安全原则。何谓安全的路线?在由大本营到项峰的整个路线上,虽然布满了困难的地形和存在各种山间危险,在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队员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后,能够保证人身安全的,称为安全路线或成功路线。例如珠穆朗玛峰东北山脊路线,虽然有“北坳”、“第二台阶”等极困难的地形,有极度缺氧、冰雪崩、明暗裂缝、滑坠、暴风雪等山间危险,但采用得当的战术、相应的措施通过困难和危险的地形也可称为安全路线。
至于在这些路线上牺牲的几个同志,如邬宗岳(失去联系)、汪矶(生理原因)、邵子庆(生理原因)、马高树(违犯纪律)、石明纪(生理原因),基本原因并非路线选择的本身,而王洪宝、尼玛扎西和罗朗三人的死亡则完全是路线选择不当造成的。
避难求易,舍远求近同是选择登山路线的第二条原则。攀登一座8000米以上高峰,一般登山路线都在20公里以上,珠峰东北山脊路线更长达35公里。路线长,必须在物资上运输、体力保存、营地设置、好天气的运用、抢救伤病人员、组织指挥、通讯联络等方面增加一系列的工作量。这就应该力求在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较短的路线,以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节省队员体力。
根据山峰地形选择路线是第三条原则。登山运动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的体验活动,要克服自然界带来的各种困难,必须要了解活动的环境特点。
高山地区的地形,从垂直方面来讲,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3500米以下为森林带,3500米-5000米为草原草甸带,5000-5500米为冰川冰碛带,5500米-8000米以上为高原冰川寒漠带,并常以冰雪岩混合地形为其特征。冰川主要表现为冰雪补给区,即粒雪盆围壁和山脊山坡上的零星冰雪,这个地带的岩石以冰冻风化的破碎岩石为主。
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必须要考虑如何通过以上各种地形。森林里行军时,应尽量利用当地牧民、猎人走过的大道小路,并注意在新选路线上以明显路标指示方向,而高山草原草甸带,视野开阔,路线较易选择,但要注意避开泥泞的沼泽地区。
在冰川冰碛地带选择路线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冰川区的路线选择如果沿冰川方向行军,山谷冰川上路线应在冰川侧碛和冰川之间的排水沟中选择,进入冰川表面平缓的高度时,应由排水沟转到冰川表面;要尽量避免在冰川消融区,如冰塔林区里行动。
横穿冰川时,对于低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路线应选择在粒雪盆与冰舌交界处的上方,即冰塔上限,也就是雪线,这里冰川较窄,冰面坡度较为平缓,是万年积雪与消融区的分界线和粒雪盆的出口,冰雪在这里受到地形的限制,大量冰裂缝在这以下开始产生,比较安全。例如珠峰东绒布冰川的6300米处,中绒布冰川的5800米处。对于高纬度地区的短小冰川,例如博格达峰北坡的冰川,横穿冰川时,则应选在光滑平坦的冰舌部分,而不宜在陡峭多裂缝的粒雪盆地区通过。高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冰舌部分仍然消融强烈,冰崖陡坎布满冰面,冰舌部分不容易横穿,适用低纬度地区在粒雪盆出口处横穿的原则,例如天山托木尔的冰川,就是这种类型。
冰碛地形中的路线选择,要注意到冰碛的分布规律。冰川表碛,冰碛石一般为20-40公分厚,其下为冰体,起伏较大,不易行走。终碛是冰川退缩时留下的表碛、中碛形成的,为古老冰碛物,其中已无冰体,上面甚至覆盖了少量植被,发育了土壤,比较坚实安全,冰川中碛呈弧形条带分布在冰川的舌部下方,较易选择路线。
对于冰川的侧碛,如果不选择冰川的排水沟,则应在侧碛台阶上选择路线,一般的讲,比较新的侧碛,即靠近冰川最低的一级台阶,保存了比较好,而古老的侧碛,则由于风化、滚石、泥石流的作用,切割的比较严重,破坏较大,不便行走。
中碛堤是两条冰川侧碛在冰川运动中组合形成的,是沿冰川选取路线较为理想的地形,中碛堤一般可由冰舌末端伸展到冰川的粒雪盆附近,由于它在两条冰川之间,在上面选择路线不容易,也容易受到山坡上冰雪崩和滚石的袭击。例如珠峰东绒布冰川5700米-6300米路线就是在东绒布冰川与北峰冰川的中碛堤上选取的。
对于冰川粒雪盆地区,主要防止冰裂缝,由于低纬度冰川粒雪盆较为宽广,视线开阔,路线选择不是太困难,而对于粒雪盆的围壁,或高纬度冰川的粒雪盆本身,路线选择则是困难地区。一般来说,登山路线到这里后,即由山谷地形进入山脊地带,往往在这一交接地区,出现极为复杂的冰雪地形,珠峰的北坳和北壁,康雄冰川源头至南坳、希峰6300米-6500米、6900米-7100米处都属于这一交接地带。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坡度大、冰雪崩发生频繁、明暗裂缝纵横交错、冰雪陡坡发育,成为典型的冰瀑区,路线选择极为复杂,往往出现视线被阻的情况。在此类地区选择路线,应该在能观全貌的适当地点全面观察、分析后,取1-2条路线进行实地侦察,然后确立一条较为安全又较短的路线。在实地侦察时,采取设立了望哨通过报话机与队伍随时联系进行侦察的办法是可行的,例如1977年侦察托木尔峰5600米至6300米地形时的办法。个别地段进行修路、安装固定安全保护措施也是必要的。
山脊上的路线,避开了冰雪崩的威胁(只能发生在山脊下),冰裂缝的可能也很小,但随之而来的高空风、暴风雪、滑坠等又成为主要危险,例如珠峰北坳至7500米的地形。
对于极高的寒漠带,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冰岩混合地形。在这个地带中,宏观地形已比较清楚,按理说比较容易选择路线,但由于局部地形的阻挡,有时也阻碍登山者的视线,这就要求必须善于统观整个地形,掌握路线的大方向,不可被局部地形所迷惑。远看一个石头,近看一个小山包的错觉在登山中经常出现,在这里登山者必须力求全局和局部的统一,不要丧失已取得的高度,维持路线的大方向是成败的关键。
登山路线的选择,力求在整个路线上都能看到主峰,这点对于组织指挥,通讯联系有重要意义。可是,全线看到主峰的是比较少的,慕士塔格、博格达、公格尔九别等高纬度山峰的个别路线比较理想,在不能全线看到主峰时,也应力求从前进营地以上路线能看到主峰。
登山路线的选择方法和手段较多。进山前,应尽力收集有关山峰的文字、照片、电影、录像、地图、航测图和航空照片等,尽量利用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最好是1:50000的地形图,能找到1:25000的更好。从地形图上大体能了解到该山峰的进山方向,初步确定几条路线方案,大体可以了解各段路线的坡度情况,这些进山前的资料分析工作是不可少的。
进山后的路线侦察,应利用各种手段观察整个路线,一般的方法应是登临与所计划选择路线相对的山坡或山头,对整个路线进行分析和观测、记录、对比,然后进行小队伍的实地侦察,侦察高度和程度应视所选择路线在安全原则下可以登项为限。
侦察不是登项。登顶的具体路线还在于运动员正式登山时依据上述原则实地进行,随时修改计划中的路线是允许的,也是使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情况更加统一的过程。
总的来说,登山路线选择的原则应该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舍长取短,避难求易,越冰川上山脊,实地进行修正,不失高度,不失方向,到达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