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儿日常 >

上海市中小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减负新政”

   

上海市中小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减负新政”

作者: 更新时间:2020-08-04 11:31:06 阅读:

  给中小学生减负,是今年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也是今年上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年2月,上海市教委要求建立中小学校课程实施状况公报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现在开学一个多月了,但相当多学校的减负工作仍处于喊口号阶段。有些学校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在开学两周后悄然回升,有些学校把学生的回家作业变成"课外作业",还有些学校或明或暗地示意学生家长给孩子增加练习量。


  为何给学生减负提出了那么多年,可是始终收效甚微?为何不少学生甚至觉得学业压力越来越大,连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减负新政”出台 学生没觉得轻松


  近日,一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还是别减了。学校减的越多,周末我们要做的课外习题越多、上补习班越忙。”


  在采访中,一些学生反映,虽然这学期开学时他们的书面作业好像真的少了,但一些书面作业却变成了口头作业,回家作业变成了“课外作业”。一些老师还或明或暗地示意家长自己给孩子增加练习量,比如提醒家长去买《一课一练》、《每日精练》之类的教辅材料。


  就学校而言,既希望学生能多读书,拓宽视野,让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同时又担心学生阅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业成绩,觉得读课外书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面对升学压力,学校只能要求家长协助监督学生的学业。


  我们了解到,上海松江区的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的语文作业除了要背诵和默写课文外,还要阅读半小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日记,之后就是预习明天的课文,而且预习要分步骤,每一步都要有书面记录;数学作业是每天回家要做一张卷子,没有30分钟很难完成,有时还会有二三张卷子要做;英语作业的听说读写,都要家长盯着检查和签字。到了双休日,作业量更是翻上几倍。


  一些家长也无奈地抱怨,老师在家长会上再三强调“要加强课外辅导”, 比如背诵、预习等。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有家长投诉孩子学业负担太重,另一方面却有不少家长在抱怨“作业少了真让人不放心”。在减负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家长就东奔西走为孩子咨询辅导班、家教、提高班等,各大书店里到处是家长们的身影。一位家长说,他也是出于无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所以觉得只有带着孩子在外面充足了电才觉得心里踏实。


  上海市风华中学高一学生小飞向我们讲述了他从小到大的“充电”生涯:从新概念作文、剑桥英语,到数学、国际象棋……父母为他报了大量辅导班,小学一年级起他就再也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他还告诉我们,学生中不请家教、不参加任何校外辅导班的人不到五分之一。学校功课一旦布置少了,有的家长还会向校长投诉,埋怨老师工作不到位。


  一方面,“减负新政”并没减掉多少学生们在校的学习量,另一方面,家长们却忧心忡忡地增重了学生们的课外学习量。这样的“减负”实在是名不副实。 


  减负 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


  减负这个问题究竟是从何时引起社会关注的呢?早在1950年,毛主席在写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的信中说:“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自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了关注。在这漫长的减负改革中,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在改变,可是在这多次的改变中并未看到真正的减负成效。


  上海市教育局曾在1964年下达关于减负的“六条”意见。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又被提起。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中小学生开始有“负担过重”的感觉和压力。此后,在校内、校外夹击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当时上海市教委专门下达文件,责成相关职能部门着力抓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上海市教研室认识到教学失控对日常教学的危害,也提出过相应的减负政策。


  近年来,上海不断推出新的减负政策。2004年,上海市教委推出在部分区县率先进行减负监控机制试点,对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学生课外作业量、学生睡眠时间、集体补课和考试成绩排名与公布名次等问题进行督查。2006年,上海要求各中小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所有小学和初中(寄宿制学校除外)不得安排早自修。另外,学校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减少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各中小学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


  回顾减负历史,我们看到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减负政策年复一年地被提出,却始终没有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人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呢? 


  减负有赖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升学制度的改革


  减负的目的,是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这种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可以快乐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事实上呢?且不说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减负,就是在那些实施了减负政策的学校,许多学生也由一开始的欣喜转化为担忧。因为在现有高考制度下,倘若自己缺乏那份刻苦,那么将会与自己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失之交臂。在这样制度下的减负,只会导致越减越有负担,甚至连老师和家长也变成了“增负”。老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家长为孩子找课外辅导班。减负政策的实施想要卓有成效,就必须从教育制度上做出改变。中、高考制度一天不改,减负的目标就一天无法实现。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中小学生减负。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基础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现在的家长和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导致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真正的减负不应只是简单地减掉一些作业量,或者是单纯减掉做作业的时间,最该减的其实是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上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一点快乐、多一点成就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政策不断出台,但大都不了了之,使得学生、家长不再相信减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部门总是用应试教育理念去考虑教育改革的问题,结果都是此路不通,甚至每一个减负措施都演变成了增加了学生负担的新“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素质教育,尤其是免除用高考升学率对中学进行考核,并逐渐取消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分别。他还明确反对文理分科,认为分文理科对人的成长不利。比如复旦大学选拔学生的面试和水平测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身心健康向上,是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些只会一味机械完成功课、背诵知识的学生难得高分。


  教育的本质应该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不要再让现在的学生听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却继续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挣扎了。

上一篇: 孩子入小学,错误观念大盘点 下一篇: 用新课程理念反思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