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误区:只有批评孩子,才能改正错误
“每次吃饭都要我叫好几次,你就是不动!”
“你老是在同样的地方摔倒,屡教不改!”
“你怎么又这样啊!我说过多少次了,不能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你总是不听话,凡事都要和我反着来!”
……
大家看完以上这些话,是什么感觉呢?“每次”“又”“总是”“老是”,这些字眼真的很扎心,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在你耳边唠叨这些,你是不是会崩溃呢?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批评孩子呢?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的认识误区:孩子犯错了,只有批评才能帮助他改正。可事实是真的这样吗?
孩子会因为批评而改变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人因为批评指责改变,都是因为爱而改变。这句话是真的有科学依据的。
神经科学家研究了一些经常面临各种刺激(包括长时间的遭受牢骚抱怨)的人的大脑,研究后发现,大脑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一样,如果让它听到了太多的负面信息,很可能导致当事者也会按照消极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长时间暴露在抱怨环境中还会使人变得愚蠢和麻木。
一言以蔽之就是,家长若长期批评、贬损孩子,孩子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变得越来越笨。比如,你对孩子说:“你真是个笨蛋”,孩子就会无所谓地回应道:“对啊,我就是个笨蛋啊!”这种消极的暗示会导致孩子真的越来越笨的。
脑内分泌物中有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叫多巴胺,它在大脑中的作用涉及记忆和学习能力,以及寻求奖励行为等。
研究发现,快感和人的行动有直接的关系,所谓人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快感,就会更加努力采取行动,也就产生了更加努力的动机,即“奖赏循环”。也就是说,我们在孩子犯错误时,能以一种让他产生快感的教育方式,将有利于孩子改变错误,并变得积极向上。
由此可见,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批评而改正他的错误,而我们却习惯做这样的无用功。
孩子犯错误后,该如何教育孩子犯错误了,必须要教育,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四步法。
第一步,家长谈感受
孩子犯错误后,不要着急批评孩子,先和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做作业经常拖拉,每天都要写得半夜。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很担心,这样下去,你的身体会吃不消,我工作一天了,晚上还要陪你写作业到深夜,我真的很累。”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感受和难处,让他学会换位思考和共情,这比硬碰硬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第二步,邀请孩子一起谈心
有些家长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他要么不说话,要么直接怒怼我,想听句孩子心里话怎么这么难?
出现这样的情况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选择的谈心时机不对,比如孩子正在写作业或者准备睡觉了,父母心血来潮,要和孩子谈心,孩子会感到不舒服,果断拒绝;
二是刚和孩子吵过架,孩子心情不好,不愿意与父母沟通,闭口不谈;
三是孩子对父母缺乏信任,这是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所致,他认为沟通不会有任何改变。
和孩子谈心是需要双方自愿的,当我们有沟通欲望时,一定要邀请孩子,征得孩子同意,“我想和你聊一聊,不知道你是否愿意?”
第三步,用“我”开始沟通,而不是“你”
不少家长将沟通最终变成了批判,“你要是好好学习,我会……”“你不该上课玩手机,不然我……”我们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指责只会让孩子放弃沟通。
和孩子沟通时,要用“我”开始,“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可能有些着急”,这样孩子才愿意打开心扉,听取我们的建议和意见,把批评、指责变成建议和意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第四步,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
孩子的成长主要靠他自己,父母只能起到辅导作用,所以,我们不能总给孩子提供建议,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当孩子遇到问题后,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你的想法是什么呢?”鼓励孩子动脑筋想办法。
我们第一次做父母,肯定会犯错,所以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而不能只要求孩子去改变,只有父母与孩子都进行改变,亲子关系才会变得融洽,孩子的成长才会顺畅。“每次吃饭都要我叫好几次,你就是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