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校共育未来态
佛山市顺德区凤城实验学校 何楚埙
一、概述
在人的成长环境中,并无法清晰分隔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边界及专属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基于学生日常的主要学习活动场域在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与学校相关,便自然认为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出现了“把孩子交给学校”的认知偏差。家庭和学校两个不同主体间的联系通道是日常的事务性联系,成为一个“哑铃状”的连接关系。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倡导的理念,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教育理念落实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最优的共育模式,理想的策略,互动的边界,合作能效的充分发挥,仍旧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人力资源观在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新形态社会生产关系的冲击下,两个主体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挑战。如何重构家庭和学校主体关系、创建运行机制成为新时代家校共育未来态的核心问题。
图1
图2
图3
从教育目的认知的一致性角度上看,家庭和学校在育人目标上的聚合,将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特别指出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四大核心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新的育人目标与传统教育文化中过于强调现实目标与功利化取向不同,并不拘泥于具象化的目标,而是更关注“赋能”带给个体的发展性与可能性。这意味着学校与家庭均要进行系统的教育理念与策略的优化提升工作。显而易见的,学校在这个领域有核心优势,也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筹措资源,搭建平台,以服务社区的使命介入对家庭教育理念优化的工作之中。
图4 合作·共育·共生·多赢
在教育策略的协同效果上看,现代学校三大职能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发展。家长在依法办学、教育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可以参与学校未来建设,助力学校职能发挥和办学品质的提升;现代家庭的教育策略基于家庭教育文化传统和家长教育素养发挥,学校可以利用教育理念、策略的引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优化技术指导培训,系统化提升家长的教育胜任力。双主体的策略协同,有利于形成清晰的学生教育发展路径,引领与促成学生的优质发展。
整体上说,家校共育的“未来态”,其落脚点在未来化教育生态建设上。其中必然包涵家庭教育生态、学校教育生态及双主体联动形成的社会教育生态的未来化。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基层治理组织环节中,学校承担重要的社区服务职
能。学校主体在联动家庭主体中需要承担更大的使命与责任,需要汇集科学的教育合力,善用新型态教育科技成果,科学厘定家校之间的边界弹性,设计系统化家校共育模式,与家庭良性互动,共建优良的教育生态,形成“1+1>2”的育人成效。
二、指导原则
(一)科学化原则:家校共育应围绕“育人科学”为逻辑起点,教育理念要科学,教育技术和策略要科学。要结合未来学校的重大变革,基于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认知、行为、心理特征的新型科学成果,开展教育者(老师、家长)家校共育素养的提升工作,运用先进的理念和策略引领家校共育的未来化实践。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家校共育的对象是学生。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和角色都未能最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育人核心对象的作用。家校双主体需要优化“对象观”,基于学生这一特殊的“对象”及其角色演变、能力发展、身心发育等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构建有利于其“优势发展”的个性化的教育生态圈。
(三)中国特色原则:要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家校教育文化,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大力发掘我国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文化中符合未来教育标准的教育要素,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进行未来化创作和传播。让“传统”焕发“新生”。避免采用机械、切割方式带来的教育理念混杂、迷失等冲击。坚持中国特色原则,通过柔性创新的方式,利于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家校教育文化的未来化。向人类传播中国教育智慧新成果。
(四)实践导向原则: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城乡差异大,社会多元化发展持续,家校共育模式必然是多态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论什么样态的的家校共育模式设计,都离不开“家校共育实践”核心。实践是试金石。在实践中,适切的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技术应用、有效的互动策略、实现学生的适性发展是对模式效能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实施重点
(一)家校共育理论创新
图5 家校共育“未来态”主体博弈行为模式
“家校共育”是“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组成内容之一。集中体现时代表征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特征。要开展系统化的中国特色家校共育理论研究工作。在新时代发展使命和未来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素质教育”内涵、主体角色、影响要素及其运作机制、发展路径、区域特色发挥等基本问题,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家校共育理论创新成果。
(二)家校共育区域机制创新
鼓励各地各校开展家校共育机制创新实践。要跳出“家校共育机制”附属于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思维窠臼,把思维视角提升到新时代多要素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基于区域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人的培养模式转变”的高度上。通过在地化实践,为“家庭学校社会有机合作机制构建”“区域未来化的育人模式构建”贡献智慧和方案。
(三)家校共育体系模块设计
1.教育思想优化: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等问题上,开展系统研究及系列化培训,通过多渠道方式开展活动,促成家庭、学校、社会未来化教育思想共识。
图6 家校共育“未来态”
2.培养模式创新:从传统的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转变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进行多样化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主体共育机制模式构建,充分发挥主体功能的育人方式潜能,丰富多样态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升育人质量。
3.学校制度变革:从人的教育培养角度,关注家庭教育,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育人模式。学校仍旧是未来我国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节点,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校制度变革,促进“三结合”模式的生成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校未来化的主要特征和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