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毁灭了恐龙 而一座火山帮助生命繁荣
几乎在地球上的大型恐龙灭绝的同一时间,大规模陨石撞击和极端火山活动发生了。但是,火山活动到底是在大灭绝中起到了作用,还是恰恰相反帮助了新生命的繁荣?
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向地球,形成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宽124英里(200公里),现在被埋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地下。小行星撞击的“后遗症”导致了物种大规模的灭绝,地球上的恐龙数量锐减。大约在同一时间(不到100万年),将近310,685英里(50万公里)的熔岩从德干地盾(一个大的火成岩火山省)喷发出来,流经印度大部分地区,流入海洋。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恐龙大规模灭绝事件的真正原因,以及德干高原的火山活动是否有助于塑造地球上生命的未来。
小行星和火山
科学家们仍在争论和研究这两个灾难性事件之间的关系。这次撞击和火山活动真的是相互关联的吗?“简而言之,这看起来是一个惊人的巧合。”这项新研究的作者平切利·赫尔(Pincelli Hull)告诉Space.com,他指的是两个事件相隔的短暂时间。“但人们一直试图弄清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机械联系,至少是部分联系。”
根据这项新的研究,对于这两个事件是如何(或者是否)联系在一起的,仍然没有具体的共识,而且火山活动也可能导致了大规模灭绝。然而,小行星的撞击很可能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时光倒流
为了得出结论,研究小组把重点放在了火山喷发释放的气体上。他们能够模拟和分析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碳和硫的排放对全球温度的影响。
当团队成员将模拟和模型的结果与这段时间内的全球温度记录进行比较时,他们发现,来自德干地盾的至少50%的气体排放发生在陨石撞击之前。所以,只有小行星撞击与大规模灭绝事件同时发生。
灾难后的生命
除了找到证据支持陨石撞击是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这一理论外,研究小组还发现,来自德干地盾的火山气体可能支持了大灭绝后不同物种的繁荣。
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说,通过确定释放气体的时间,研究小组找到了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即“事后火山活动表明,火山活动在生物多样性的延迟恢复中发挥了作用”。
作者认为,火山活动和火山活动释放的气体会导致碳循环的变化,从而使海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他们能够看到这段时间内全球气温的时间轴,并将其与他们自己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他们认为这可能限制了原本会发生的全球变暖。
为了限制更极端的全球变暖,“德干地盾火山活动可能有助于在物种灭绝后塑造(新生代物种和群落的崛起)。”研究作者在一份新闻声明中说。
赫尔告诉Space.com网站,地球上的生命在这次大灭绝后是如何发展的,还有可能有其他的解释。她说,有可能是火山活动造成了这些气候影响,但这些活动并没有影响到陆地或海洋生物的多样化。然而,这项新的研究确实表明了它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文章来源:l
本文来自: 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