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转移”与“永生”之梦:像阿凡达主角一样换个身体,可能实现吗?
近日,由二十世纪福斯出品、科幻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2》宣布调整档期,影片将于2021年12月17日登陆北美院线。
此前,卡梅隆曾透露《阿凡达》续集的进展,称《阿凡达2》和《阿凡达3》的表演捕捉工作已经完成,两部影片将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上映。
如今档期再度推迟,不由让粉丝们心焦。2010年上映之时,科幻巨制《阿凡达》凭借奇诡壮美的画面、无与伦比的3D效果受到一致好评,成为中国影史第一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同时全球票房高达27亿美元,至今稳居全球电影票房第一的宝座。
在影片设定中,阿凡达是一具科学家利用人类和纳美人基因创造出的新躯体,主角杰克就是用意识操纵着这具躯体混入了纳美人之中。在被纳美族人的信念影响后,杰克选择跟纳美人并肩战斗。
借助神树和纳美族人神秘仪式的帮助,杰克的灵魂最终脱离了人类肉身的桎梏,转移到了阿凡达躯体上。从此杰克才脱离了残疾人类身体的拖累,真正成为了一个矫健、强壮的纳美人。
“转生仪式”使男主角杰克以另一种形式复活,不仅是使电影避免了悲剧结尾的关键情节,也为续集埋下了伏笔。
而其中所涉及的“意识转移”技术,并非潘多拉星球的神树所首创。实际上,人类科学家们早已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
意识转移与永生
人类有“灵魂”吗?灵魂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吗?如果能彻底了解人类意识的存在形式,如果科学家能将人类意识转移到其它载体上,如同数据库一样自由地上传和下载,就有可能实现“永生”。
许多科幻作品都探讨了这个未来的可能性。电影《幻体:续命游戏》讲述了一个老富豪将自己的意识转换到一具年轻身体中的故事;《黑客帝国》中的人类生存在虚拟世界中;《攻壳机动队》的女主角草薙素子则是人脑与机械义体合一的生命体。
这些关于“意识转移”、“心灵传输”和“永生”的故事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2016年,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到2030年左右,我们将可利用纳米机器人通过毛细血管以无害的方式进入大脑,并将我们的大脑皮层与云端联系起来。
库兹韦尔坚信“奇点”(The Singularity)绝对存在,他认为,通过重新改造过时的“生命软件”,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
他称,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类将会与计算机和云端工具整合起来,他还指出手机已经成为人类的一部分:“我们正在与这些非生物科技融合起来,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
已故物理学家霍金曾表示:“我认为思维就是储存在大脑中的一段程序,就像电脑一样,所以理论上我们是可以将大脑复制到电脑里面,提供一种在死亡后的生存方式的。”
而当被问到关于意识转移的可能性时,亚利桑那大学神经科学副教授Charles Higgins强烈地认为在将来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他表示:“只要人类存在,我们就一直梦想着长生不老。”但他指出,理解大脑的工作方法,以及人类的智力、知识、创造力、情感等抽象思维是如何存在的,这些需要很长时间。
现实中的“阿凡达”?
2013年,俄罗斯一位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提出了一个疯狂的、同时也是颇具争议的想法:他要创造出现实版的“阿凡达”身体。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他已经雇用了100名科学家,专门研究如何将人脑移植至机器人,让人类最终得以永存。这个高科技研究项目就命名为“阿凡达”。
他的“2045计划”被描述为进化的下一步,已有超过2万人在Facebook上注册关注其进展,并计划召开全球会议来探索所需的技术。
“在2045年之前,人造身体将被创造出来,不仅在功能上超越现有的身体,而且将达到完美的形状,而且不会比人体更缺乏吸引力。”
“新人类将获得广泛的能力,能够很容易地承受极端的外部环境:高温、压力、辐射、缺氧等等。”
“使用神经接口,人类将能够远程操控多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身体。”
伊茨科夫透露,希望能跟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合作。目前该机构正在为美国部队研究通过人脑远程控制机器人,代替人到战场中作战。这一项目的昵称同样为阿凡达,研究费用达700万美元。
“意识复制”与“数字化永生”
2015年,澳大利亚一家名为Humai的初创公司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使人通过意识形态的转移,来实现永生。
他们提出的理念是:通过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来储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信息,将人的思想完全的复制到另一个载体当中,再通过纳米技术来修复细胞,就可以完成意识形态的转移。
该公司表示将在未来的30年将这一构想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希望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招聘一些持有共同观点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开发。
2016年的美国SXSW科技大会上,南加州大学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在对猴子、老鼠的实验中,通过人造海马体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储存记忆“几乎完美”的转换,这项技术可以完成对人脑记忆的备份,并复制到其他人的大脑。
他表示,目前该项试验在八名癫痫患者身上已经试验成功。Berger教授甚至表示,随着植入硬件的发展,人类的意识未来有望永存。
同年,据《每日快报》报道,美国休斯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们研发出一种新型装置,他们声称这种装置能够直接将新技能和新知识上传到你的大脑。
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位飞行员大脑中的电信号,并且通过电极帽刺激大脑的恰当区域,将数据直接传递给不具备飞行知识的人。通过电极获得信息的参与者随后成功进行了一场现实飞行模拟测试。
复制大脑的尝试也是许多科学家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2017年,报道称位于英国伯明翰的研究教育机构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3D纳米打印技术来复制大脑的神经网络。
“如果我们可用3D纳米打印的神经网络来改善大脑受损区域神经元的连接,就可以进一步尝试修复或替换帕金森、痴呆或其他脑损伤患者的脑部受损部分。”该项目负责人说。
这里的主要概念是以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大脑活动。尽管人类大脑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但以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这看似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这些犹如科幻小说般看起来十分“不靠谱”的研究中,目前有望实现的则是一种“数字化永生”概念。
这并非真正的永生,而是将人格及记忆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到云端,让AI模仿逝者的性格、脾气、语气、反应和思考方式等,进而以逝者的名义继续与人们交流。
有人提到,复制大脑实现过世亲人的“数字化永生”,将可以使得人们给过世亲人打电话、进行在线视频聊天,进行另一种形式的“陪伴”,但也有人指出该方法涉及道德与法律,还可能让悲伤的人们越陷越深,永远无法面对现实。
《西部世界》导演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也被问到过关于意识复制的问题。
乔纳森诺兰的妻子Lisa认为,按照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若不希望子女未来必须忍受失去自己的痛苦,复制数字版的自己会是更好的选择。
诺兰则是调侃地表示,说如果人的意识能被复制,那么2020年他就会被复制,因为他的想法很简单;但他的妻子则认为再过十年才能被复制,因为她的想法很复杂。
“意识转移”的悖论与困境
不过,对于如科幻电影一般的“意识转移”技术,亚利桑那大学神经科学副教授Charles Higgins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悖论和人性谜题。
他以电影《幻体:续命游戏》中老富豪将自己的意识转换进一具年轻身体的剧情来示例。
他表示,一位老人的意识在一个年轻人的身体里或许会产生某种冲突。比如,年轻人在面对陌生情况时也能够快速解决它,这是所谓的“流动”智力。而老年人的“固定”智力则更多地依赖于他们储存的知识和经验。
而当一个老年人的思维转移到仍然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年轻人身上时,这可能会让他的学习能力产生巨大的飞跃。“我敢打赌,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学习能力上的爆发,几年之后,他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如果每一次意识转移都能导致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似乎几代人之后,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超级天才的种族。”
但他也提出了“永生”设想所未能回答的一个问题:当人们知道自己可以随时替换身体、永生后,他们还会去努力、追求进步、接受教育、锻炼以保持健康吗?最终,人们可能会变得对社会更加无用。
他还提到了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我不由得疑问,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即将死去。”
“如果史蒂夫·乔布斯知道他可以转移到一个新的身体里,他还会创造出iPod、iPad和iPhone吗?还是因为‘我的生命只剩下几年了,我必须在死前让苹果变得伟大? ’我相信很多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死亡。”
康涅狄格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系的苏珊·施耐德(Susan Schneider)则提出,鉴于有研究称人类认知或许存在量子效应,精确地将意识“上传到云端”或许并不可能,因为涉及到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她还指出了一个悖论:假如大脑中的意识被成功上传到了云端,那么意识究竟是在大脑中还是在云端,大脑还会继续工作吗?
她指出,“破坏性上传”可能会破坏生物大脑的计算功能,而非破坏性的上传则有可能复制出一个与你一模一样的意识,试图接替你的工作或与你的伴侣约会,而你甚至可能有法律上的义务来照顾它。
本文来自: 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