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人才:发掘更多青年新人
■张志敏
以科学幻想为内核的创作活动都可以被称为科幻创作,比较常见的有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绘画的创作等。狭义的科幻创作专指科幻文学创作,而科幻影视、科幻绘画通常被认为是广义的科幻创作,并且多是以科幻文学作为创作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创作是科幻中的基础性创作,十分重要。
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劳动,作家是创作的核心要素。科幻文学想要走向繁荣,除了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依靠一支数量丰盈、水平过硬、有序接替的作家队伍。
近些年,随着刘慈欣、郝景芳等中国作家在国际上斩获重量级科幻奖项,国内科幻界获取到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科幻大会连续三年盛大举办,国内科幻出版快速发展,读者数量剧增;与此同时,科幻奖项逐步完善增多,科幻学术研讨和交流也更加活跃。这些外部创作环境的优化,为科幻创作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那么,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在哪里?未来的新星将从何方升起?谁来发现他们?如何发现他们?该怎样引导、帮助他们坚持创作并且迅速成长呢?这不仅需要我们畅想,更需要付诸实际行动。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项目支持下实施了“科普文创项——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作培训、赛事、研讨等,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科幻创作新人,并产出了一批中、短篇科幻文学作品。
培养人才,首先要发现人才。放眼望去,广大的青年科幻创作爱好者散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并且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因此,发现科幻创作人才首先要有的放矢。比如,高校的科幻社团聚拢了一批对科幻写作、观影深感兴趣并具有潜力的青年人,因此,为了发现人才,我们应该主动找上门去,以服务者的姿态为他们提供学习、创作、发表的资源和平台,从中遴选优秀创作者。此外,还要广泛撒网,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实践表明,通过举办赛事和培训,都可以很有效地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很多初入科幻创作之门的青年新人都会经历孤军奋战,难免对创作的前途方向产生迷惘困惑,在创作方法技巧上一筹莫展,甚至难以坚持。科幻创作人才的培养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去传道授业,指点迷津,给他们送去提供有温度的关怀、有营养的指导。我们既可以将科幻创作的教材、作品等实物资源送至学员,还能让他们向科幻创作、科幻批评的名家大师当面请教乃至接受他们长期的指导,不间断练笔,最终实现成长和成才。
此外,在科幻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和成长的过程中,每位青年新人的需求不尽一致。既有新手入门的基本需求,也有得章法而后追求卓越的个性需求。培养科幻创作人才自然要区分这些需求的强弱与缓急,但更应恰到好处地做到全面兼顾,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锦上添花。帮助青年新人在科幻创作路上扬帆起航,追求梦想,无穷接近目标。
科幻文学创作青年新人的发现和培养是长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远规划和长期坚持,才能发展和壮大科幻作家队伍,才可能支撑起未来科幻创作整体繁荣的天空。
本文来自: 中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