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推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
■李东东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被广为流传的名句。
怎样把学术论文和实验室里的“未来”变成流行,感染大众,激发人们对未来的畅想?怎样才能让科技幻想变得更酷一点,点燃年轻一代对科学技术的热情?
科幻电影可能是个答案,它为科学技术的普及甚至科技创新制造了一个良好的大众文化氛围。
也许,你会认为科幻电影太偏向于幻想,不够严谨;但如果回看巨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它们往往最先在科幻影视作品中出现,进而引发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启发科研人员和科技从业者将幻想变成现实。
比如,1968年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最引人注目就是高智能电脑HAL9000,它常被用来类比2016年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工智能电脑AlphaGo。此外,这部电影中航天员所使用的平板电脑,也直接启迪了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开发iPad平板电脑的创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剧《星际迷航》,其中主角柯克船长的黄金翻转通讯机,引出了1995年世界上第一款翻盖手机——摩托罗拉8900的诞生。
1999年的科幻经典系列影片《黑客帝国》创造出程序打造的全虚拟现实世界,使得全球观众建立起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初步认知;直到今年的新电影《头号玩家》,观众们对虚拟现实能实现的场景、可能的未来,又有了进一步认知。
2002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大片《少数派报告》中隔空触控的场面,深刻影响了如今科技产品的用户交互方式,使得手势触控成为了科技界的流行时尚。
2005年由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片中塞入耳朵就能听懂其他星球语言的“巴别鱼”,就是如今能实时翻译多国语言机器的幻想雏形。
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中“把梦境植入大脑”这种创意,驱动法国工业物理与化学学者尝试在小鼠大脑中植入有意识记忆的实验。
2011年科幻剧《黑镜》第一季中出现“给每个人植入芯片,随时都能查看自己的记忆”的桥段;2014年,谷歌申请“光学植入专利”,在眼内安装智能相机,谷歌承认这个项目直接来源于影视故事。
2013年在科幻电影《她》中,主人公西奥多与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相爱;2015年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联合研究,提供出人类对机器人产生人类感情的神经生理证据。
2015年科幻电影《查派》中,人类记忆可以用电脑存储,随时下载上传;2017年硅谷创业者埃隆·马斯克宣布创立脑机接口公司,借助本片情节向媒体描述自己“在人脑中植入细小电极,用来上传和下载人类思想”的大胆创意。
影视作品是“大众文化消费品”,我们如果能把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植入到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故事中,去挖掘科技浪漫的一面,开启观众们的想象力、鼓励大家的好奇心;就能把科幻电影变成强有力的科普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大众中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和电影,两者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不断地记录描绘和激励我们挖掘每个人、包括科学家想象力的极限,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本文来自: 中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