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高就是有恐高症?关于恐高症的 3 大误区
站在 10 楼向下看,感到腿软害怕;
坐在飞机上,不敢望向窗外;
因为高架的「高海拔」,而不敢开车上高架;
……
存在这些情况,是不是有恐高症?答案是:不一定。
让我们通过下面这 3 个关于恐高症的常见误区,来认识真正的恐高症。
BBC 纪录片《婴儿的秘密生活》中有这样的一幕:
刚学会爬行时,婴儿通过透明玻璃看到身下的「百米深渊」并不在意,继续向前爬;然而,几个星期之后,面对同样的情景,他们已经自然地「学会」了退缩。
m.bilibili.com
站在高处向下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这是人的本能。单纯的「怕高」,并不算是得了恐高症。
那怎样才算是得了恐高症呢?
恐高症是特定恐惧症的一种,认识了特定恐惧症,就认识了恐高症。
特定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特定对象(如空旷的高处、飞行、血液、狗、爬行物等等)的过分害怕。
多数患者能认识到这种害怕的是过度的、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他们往往用回避来缓解害怕和焦虑。
患者害怕的可能并不是事物本身或与这些事物接触的行为,而是害怕接触后出现不良后果(如伤害、死亡、染病等等)。
你可能会想:有的人有恐高症,有的人没有,难不成恐高症是天生的吗?
不,它可能并不是天生的。
事实上,关于特定恐惧症的发病原因,学术界仍未得出明确的结论。只是在生物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有一些发现和假说。
尽管生物学领域发现了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但社会学也发现,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父母婚姻冲突、父母过分保护、被遗弃、儿童期虐待和成长环境欠佳等因素有关,而这些都是后天的因素。
「既然是心理上的障碍,那大概很难跨越吧?那看来这恐高症是治不好了……」
打住,恐高症是可以治愈的。
对于特定恐惧症来说,若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节奏和效率,可能不必一定强求必须治疗,可以试着「由它去吧」。
比如,「恐蛇」,咱不接触躲着也就行了;「恐飞」,对于不打飞的不影响生活工作的朋友,乘高铁、自驾总可以吧。
而如果已经对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乘车恐惧」、「恐高」但是常需要高空作业、「恐飞」但需要经常长途出差等,就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了。
恐惧症,目前比较公认有效的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辅以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
认知治疗方面,主要目的是让患者认识到,引起害怕和焦虑的并不是特定对象本身,而是 ta 本人关于该对象(及对象可能引发的后果)的认知和评价,然后积极地改变这种认知。
行为治疗方面,主要包括逐级暴露和系统脱敏。简而言之就是「以毒攻毒」,循序渐进地让患者主动暴露在引起不同焦虑程度的场景下,期望达到逐渐适应、慢慢地不再焦虑的效果。
药物治疗:
多数情况下,可以不采用药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病情严重(严重的焦虑和回避,影响生活和工作)或者在暴露治疗过程中诱发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可能可以酌情使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减轻焦虑程度。
但不主张长期和单独使用,以避免出现心理依赖。
出现明显的抑郁状态时,还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郁药。
恐惧,可能并不是个坏东西,某些时候适度恐惧反而有利于生存。只有过度和不合实际的恐惧才可能对咱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积极地调整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或许能帮助我们远离这些恐惧。
「世事全无好坏之分,全看我们怎么去想」「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看「透」一些,也就不害怕了。
:邓兰芳
四川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周晓波 审核
:
[1]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 6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马华舰, 李春波, Cary K, 等. ICD-11 精神与行为障碍 (草案)关于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 [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 (5):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