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是种什么状态?还能「醒来」吗?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会新增 10 万植物人,每个植物人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支离破碎、负担沉重的家庭,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植物状态究竟是种什么状态?植物人最终能不能醒转?患者的家人日常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这努力究竟会不会有所回报?
植物人是「植物状态」的俗称,又被称为「植物生存」,是在遭受严重缺氧性脑损伤后,进展成为的一种无意识的觉醒状态(wakefulness without awareness)。这里可以看出,植物人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为「觉醒状态」,即患者存在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有间歇性的觉醒,能睁眼;
第二为「无意识」,即患者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不能与外界交流,不会对任何外界刺激产生有目的的或自主性的行为反应。
虽然无意识,但植物人会保留下丘脑及脑干的功能,有自主呼吸、心跳、新陈代谢,还具有部分颅神经反射与脊髓反射,发育功能也得以保留,足以在医护条件下继续存活。
因此,植物人是活着的人,但失去了对自身及外界的一切认知。
这里,要把植物人和「脑死亡」区分开来。脑死亡也是严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的一种状态,但脑干功能发生了不可逆性丧失。
脑死亡患者不存在间歇性自我觉醒,无法自主呼吸,必须依赖于外界的呼吸支持(比如呼吸机),可能保留部分脊髓反射,但不会保留颅神经反射。通过神经电生理等许多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区别植物状态和脑死亡。
此外,还有一些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患者,不仅具有睡眠-觉醒周期,还可对外界进行有限的自主性互动,包括视觉追踪(即眼球跟随目标移动)、理解简单的语言、遵循简单命令或给予简单回应(不一定正确)等,这被称为最小意识状态,或最低意识状态,这部分患者预后较植物状态要好。
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保留了下丘脑及脑干的功能,因此可以做到以下事情:
维持睡眠-觉醒周期,可在间歇性觉醒状态自主睁眼;
可自主呼吸,可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消化、代谢功能,能在营养支持的情况下维持生命,无需长期依赖呼吸机等设备;
具有生长发育功能,头发、指甲都会变长;
可能保留部分颅神经及脊髓反射,如反射性吞咽、呕吐、角膜反射(即用棉签轻柔触碰角膜会引发眨眼动作)、哭笑(但为无意识强哭强笑)、膝跳反射等;
可能存在一定的眼球跟踪运动,但都是无目的的、非自主性的。
但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无法做到以下事情:
无法控制大小便,处于大小便失禁状态;
对自身受到的任何刺激都无自主行为反应,包括对疼痛等伤害刺激的躲避反应等;
无法理解语言,也不会表达,不能以任何形式与外界交流;
对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或其他刺激,不会产生持续、可重复的、有目的的、或自主性的行为反应,偶尔出现的反应也是无意识的。
虽然植物人是活着的,但因为上述功能丧失,他们极其依赖家人或医护人员的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配合营养师保证患者的营养充足,多数患者需要通过鼻饲管喂入流质饮食,喂食过程中需避免呛咳、反流等,还需每日进行口腔清洁。
其次,护理人员需定时(通常为每两小时)帮患者翻身、拍背、按揉肢体,避免长期卧床造成的褥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需避免护理不当或患者异常姿势引起的骨关节损伤。
另外,护理人员还需每日及时清理患者的大小便,保持身体清洁干燥,避免引发尿路感染等。
准确地诊断植物状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相继的判断植物人能否醒转,也存在困难。
首先,植物状态是严重缺氧性脑损伤患者向恢复或死亡的过渡过程,病人的状态可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评估结果可能并不一致。
其次,微小意识状态患者的脑损伤可能略轻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预后也稍好,但植物状态与微小意识状态区分并不容易,需要较长时间在床旁进行反复、仔细地观察,才能判断患者的反应是无目的的、非自主性的,还是有意识的、自主性的。
已有一些研究显示,脑电图、功能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区分微小意识状态和植物状态。连续的、标准化的对患者行为及脑功能进行评估,也有助于帮助医生做出诊断和判断预后。
目前最新的研究和指南认为:
在脑损伤的 28 天内,植物状态的恢复最有希望,在这个阶段通常不应直接判断结局很差。
若患者在 5 个月内可达到微小意识状态,相对恢复意识的几率更大,预后更好。
外伤所致的植物状态,较非外伤所致者预后好,但个体差异很大,预测与结果有时并不一致。
若植物状态患者进入慢性阶段(非外伤病因者 ≥ 3 个月,外伤病因者 ≥ 12 个月),应该做好很难恢复意识或将严重残疾的准备,需要做好长期的康护安排。
植物状态患者的预期生存期为 2~5 年,死亡原因大多为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不明原因猝死、呼吸衰竭等等。
植物状态的恢复包括意识恢复(也就是醒转)及功能恢复。由于患者本身脑损伤十分严重,即使恢复部分意识,也很难恢复较好的功能,多处于中重度残疾状态,生活仍然不能自理,仍需要接受长期的、困难的康复锻炼。
应不应该努力让植物人醒转,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神经科 主治医师 董其皓 审核
1. 何江弘, 杨艺, 夏小雨, 党圆圆等. 《2018 年版美国意识障碍实践指南》解读[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 17(1): 4-7.
2. Gerald L Weinhouse, MDG, Bryan Young, MD.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评估和预后.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hypoxic-ischemic-brain-injury-in-adults-evaluation-and-prognosis (Accessed on 202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