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安全 >

职业防护知识之普及篇

   

职业防护知识之普及篇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3-24 16:35:07 阅读:

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属于高危职业。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出,对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汇总,用于普及学习。


职业防护知识之普及篇

 

一、经血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经血传播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品,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品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治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内,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乙肝等经血传播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并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Ⅱ型安尔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接触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嗜肺军团菌肺炎、流感、炭疽、麻疹、呼吸道合孢病毒、流脑、白喉、百日咳、腮腺炎、风疹等。

职业防护知识之普及篇

 

一般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做好传染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隔离工作。

    进行呼吸道疾病的诊疗和护理时,应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要求进行,做好个人防范。

    正确使用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不可将口罩折叠、放在工作衣口袋、再次使用。

    注意病房自然通风对流,保持室内外空气交换。

    给每个患者诊治前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及不同部位护理操作前后均应进行手的清洗与消毒,必要时戴手套进行操作。

    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洗手,使用液体皂。

    无人情况下,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60分钟。有人情况下,可进行空气动态消毒。

    呼吸机治疗装置在使用后应及时清除污染物,预处理后清洗干净再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三、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职业防护知识之普及篇

 

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接触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轮状病毒、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等。

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1.应早期发现患者、病原携带者,及时隔离治疗患者。

2.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注意饮食卫生,接触每位患者及每项操作前后洗手。

3.改善医务人员生活条件和营养条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必要时采取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

四、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职业防护知识之普及篇

 

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多重耐药菌如MRSA的携带与感染等。

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按统一的规程进行监测,早期检出带菌者,医院应加强对新入院及易感者的检查。

    患者收入隔离室,同种菌感染患者可同居一室。

    对医务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培训,掌握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如戴手套、穿隔离衣,注意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检查每一病患前后必须用消毒水洗净双手。

    污染物品应消毒后弃去。

    每日严格进行病室消毒。

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经血传播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品,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品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治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内,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乙肝等经血传播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并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安尔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流程:挤压伤口(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黏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报告→相关抗体跟踪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

上一篇: 说说现代职业安全与防护 下一篇: 员工“十条安全黄金原则”|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