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早学会,让孩子轻松拥有好人缘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断言:
一个人事业之成功,30%取决于才能,而70%则取决于其交际能力的大小。
这其实很好理解,人的活动都要建立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之上,良好的社交关系自然可以帮助人们把路走得更加顺畅。
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
据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
虽说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有意地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0—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尤其关键。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① 0-2岁:社交冷漠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不开放自己、不欢迎陌生人,只愿意和自己玩,即使和其他孩子待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完全没有任何的交流互动,但对家人的陪伴需求非常强烈,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会大声哭闹。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这是正常的表现。家长不要逼迫这个阶段的孩子跟小朋友玩,会影响到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不如让孩子自由选择社交范围与程度,同时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同时专注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② 2—3岁:社交准备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的是平行社交,指孩子的社交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聚集,而是因为某一件东西聚集在一起,尽管他们待在一个空间里,仍是各玩各的,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但他会观察其他孩子,他们间的唯一互动,更多的是因为玩具而发生的冲突。
我们应给孩子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接触各种类型的同龄人。
需要注意的是,2岁的孩子正是语言发展的黄金准备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但他们会认真地听爸爸妈妈说话,家长可以跟孩子介绍:这是小哥哥,这是小妹妹,我们一起玩儿吧。
到3岁的时候,孩子的物权意识开始让他们享受支配物品的快乐,交换物品事实上是社交人际关系真正的开始,孩子开始和小朋友“分享”,交换食物与玩具,这是最初的一对一社交。
③ 3—6岁: 社交敏感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跟其他孩子开始有了交流互动甚至交换玩具,也会发生一定的冲突。
3、4岁孩子的语言能力仍在发展中,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常因为无法正确表达,而产生“类似”攻击性的行为,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家长只需及时制止,耐心引导,便可以很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到4、5岁的时候,孩子会逐渐发现,社交关系并不仅仅是交换食物与玩具,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的基础上。
总之,3~6岁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也是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特点,用正确态度对待孩子,避免误解孩子给孩子带来伤害。
我们的父母应学会慢慢地放手,给孩子探索和解决冲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运用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在社交冲突中保护自己。
既然孩子的社交发展有一定的发展规律,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该规避哪些认知误区呢?
① 孩子太小,谈不上社交
有些家长认为:几岁大的孩子离社会还很远,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交。这个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
儿童虽然年龄小,却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儿童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社交问题。而且,儿童不但需要社交,还会受到社交活动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比如,一个社交关系良好、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开朗自信,而情况相反的孩子就有可能会变得胆怯内向。
从小形成正确的社交意识、有良好的社交习惯的孩子可以更加快乐地度过童年,长大之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也会更从容有序。
② 儿童天生就会社交,无须家长操心
还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儿童社交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儿童天生就会社交,无须家长操心。
他们认为孩子之间不会陌生,一见面就会变得熟稔,马上就能玩到一起去,甚至能像兄弟姐妹一样开心地相处。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今,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的过度保护、城市钢筋水泥的禁锢、学习任务的繁重等诸多因素都使得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退化。
③ 被父母贴上了负面标签
所谓贴负面标签,就是不对孩子就事论事,而是根据孩子犯了某个错误或者在某个方面没有做好,就对孩子下定论,否认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
孩子虽小,但是内心也是非常敏感的。父母是孩子最依赖和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一昧地否定、批评孩子,或是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只会让没有足够判断力的孩子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孩子犯方向性的错误。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贴负面标签会使孩子信心全无,从而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无法积极展开社会交往。
因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要因为一个错误就随意地指责孩子,甚至对孩子下不好的论断。这样只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甚至使孩子彻底放弃自己。
相反,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则能够帮助孩子更加完善自己,这就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心理学原理。
④ 一昧地要求孩子礼让
有些孩子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从来不敢反驳,这实际上是孩子在与父母沟通中弱势的表现。
再比如,很多孩子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听从他人的指令。
此外,孩子们在一起玩玩具的时候,如果孩子并非因为谦让,而是被其他孩子强行夺走玩具,那么孩子毋庸置疑是处于社交弱势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为了教养孩子学会谦虚礼让,总是让孩子一味退让,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变得软弱怯懦。
其实,孩子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也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多幼儿本身就有“这个东西是我的”的意识,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
讲礼让当然是必需的,但是要在适度的基础上,要在孩子心甘情愿,尊重孩子的意愿的情况下才行。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更快乐地成长。
第一,激发孩子说的兴趣
要激发孩子说的兴趣,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扼杀孩子的社交欲望,而是要保护并且合理刺激孩子的社交欲望。
孩子小时候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家人,因而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是关键。
很多父母在讨论家庭的重大事情时,都禁止孩子发言。殊不知,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只要孩子愿意发表意见,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大胆地说。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都不敢说话,那么在面对陌生人时他又如何敢开口呢?
除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孩子表达自我的兴趣之外,父母还应该陪伴孩子多多听故事,或者是给孩子讲故事。
当孩子内心的语言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要引导孩子给父母讲故事,或者讲述白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并且积极配合孩子的讲话,孩子渐渐地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变得越来越乐观开朗。
第二,教会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
社交能力是在孩子与他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社交能力,家长要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尤其是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接受的方法获得想要的东西。
比如,当孩子想要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导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当孩子与别人争抢玩具时,父母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
另外,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 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行吗”、“你先玩,我后玩”等语言,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第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和习惯
心理学家托马斯·伯恩特说:
"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么就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这样,在参加共同的活动中可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小朋友的群体中,能成为众多孩子的伙伴,当然是那些有着广泛兴趣,能把食物、玩具和别人一起分享,善于照顾其他小朋友的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并为他们结识新朋友提供了机会。
父母要帮助孩子在参加的各种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多方面的兴趣与知识。
培养他们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对小朋友能礼让的习惯;要求他们克服讲粗话、骂人、打人等不良言行,逐步把孩子培养成为讲文明、有礼貌、存爱心、善宽容的人。
第四,父母做好榜样
要想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假如父母都不善交际,经常待在家里,那么孩子也会变得很封闭,不愿意与他人过多交往。
反之,假如父母都很善于交际,而且经常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来往,也喜欢主动帮助他人,与人分享,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一定也会向父母学习,成为社交达人。
另外,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难免会产生矛盾。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要过于较真,也不要在孩子们发生矛盾时总是偏向自己的孩子。
如果遇到不太严重的问题,孩子们自己就可以协调解决。如果遇到严重的问题,孩子们自己解决不了,那么父母介入时一定要公平公正,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把道理和规则教给孩子,从而让孩子渐渐学会如何解决矛盾和冲突,想出合情合理的好办法。
第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力量》一书提到:
“同理心是人类本有的天赋能力,能让我们有意义的、满足地与他人连接,是建立爱的关系的核心。”
同理心也称(移情能力),是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合理的控制自身的情绪。
孩子具备良好的同理心,不仅会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和坦诚,还有利于解决人际冲突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①首先我们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如高兴、生气、害怕、讨厌等,引导孩子察言观色,让孩子学会感受他人的内心活动;
②我们可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更多的了解我们的感受,如当孩子的行为让人头疼不已时,我们可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很不高兴”。
③我们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孩子情感的聆听者,发现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可问问孩子“你看起来很不高兴,是不是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能跟妈妈说说吗?”
当发现孩子因为玩具和他人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这样跟孩子说“这个玩具是你的,你有处置权,你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同样,那个玩具是小朋友的,他也选择权,你还记得之前乐乐抢你玩具的时候,当时的你是不是也不愿意,很不高兴呢,那现在你不愿意借玩具给小朋友玩,甚至还抢他的玩具,他是不是也会跟当时的你一样很伤心呢?”
第六,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孩子在建立起物权意识后,通常会变得“更不愿意”分享,其实这是他认知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在培养孩子分享意识时,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①尊重孩子的物权,不强迫孩子分享。没有出自内心的意愿,父母们无法得到孩子真正的分享,充其量只是一个分享的表面。
②通过玩具情境模拟和绘本等,引导孩子练习分享。
③在孩子主动分享后,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赞扬和奖励。尤其是一些食物类的分享,当孩子分享给他人后,可以额外多给孩子一些以示鼓励。玩具类的分享,则可以向孩子肯定分享后的更多玩法。
除了上述6种方法之外,培养孩子的社交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有个善于社交、落落大方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梦想。我相信家长能做好这6点引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不会差。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社交潜力很大,就看我们父母怎么培养。
实际上,我们自己的言行,才是培养孩子的根。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培养,不是对孩子使尽全力,而是对自身的成长使尽全力,最终培养孩子才会变得毫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