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家长造!家长不可不知的7条家庭教育误区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懂事,样样出众?成绩好、才艺高,还能体谅父母,最好能对父母言听计从,坚决贯彻父王母后大人的旨意。但实际上,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往往越把孩子推到了期待的反面,把孩子培养成了 “问题孩子”!本来,家长总觉得自己一颗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孩子竟然变成了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样子,成了问题孩子,做父母的都头痛不已,伤心懊恼了,但我仍然想郑重地告诉家长:这一切都是家长自己制造的!
在家庭教育中,有7点忌讳,犯忌越多,孩子越容易成为大家口中的“坏孩子”。家长朋友,不妨来对照一下,看看你是否在无意间已经进入了这些误区? 1,爱唠叨。据心理治疗机构监测数据分析,现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90%的病因都在父母身上!而其中因为家长唠叨而发病的高达60%。爱唠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疾病,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在有意无意间通过通过唠叨这种方式把自己承受不了的心理压力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唠叨有几个特点:一是重复说一件事,惹孩子逆反抵触;二是喜欢翻旧账,使孩子受到多次伤害;三是事无巨细,比《大话西游》中的唐僧都让孩子烦躁。唠叨导致的结果:一是孩子以沉默来反抗,逐渐变得孤僻、封闭;二是跟家长对着干,说什么都故意不听;三是孩子自己也变得爱唠叨了;四是家长的唠叨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因为很多时候对孩子不放心才会重复地说。
2,溺爱。所谓溺爱其实不单是指毫无原则地娇惯孩子,什么都依着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管合不合理,这只是其一,危害自然是纵容出了许多骄横任性的孩子来;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溺爱是全方位接管或者说控制孩子的生长,把孩子完全置于自己的监控范围之内,什么事情都帮孩子考虑好了,不能容忍孩子受一丁点儿挫折,不让孩子自己去操一丝丝心。这种爱会让家长误以为这是对孩子全心全意的呵护,不叫溺爱。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种溺爱危害更大,因为这种爱更有隐蔽性,往往把孩子溺死在里面都不知道。现在,许多孩子只能在顺境里生长,只要遇到些许挫折,就迈不过去,甚至轻易放弃生命,都与这种溺爱有极大关系。
3,习惯性否定。一些家长为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刻意否定孩子,比如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理应表扬他们的努力,结果家长上来就先嘲讽一通,告诫一番,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根本不值当!挫折教育不是特意去制造,而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先去解决,养成这样的心理习惯,不等不靠,不害怕;还有一些家长无意识或潜意识里否定孩子,比如孩子跟他们说了一件事,他们的口头禅是“真的假的?”,这就让孩子觉得在父母心目中,自己不值得信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被别人信任的需要,哪怕是尚未成年的孩子。
4,占有欲。父母对孩子的占有欲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第一,“我的孩子我做主,谁也别想管,谁也管不着!”这种想法的家长经常会跟老师闹出矛盾来;第二,“我对你这么掏心掏肺地好,你不听我的,你这孩子没良心!”这种想法的家长其实是在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专有物品,当成自己圈养的宠物,唯独没有当成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这种想法的家长经常会跟孩子闹翻,因为只要孩子稍有不如己意的地方,他们就会觉得权威受挫,立马便要翻脸。 家长占有欲强,在客观上刺激孩子成为自私的人。父母怎么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怎么对待别人。父母拿他们当私有物,他们就对其他人视若无睹,他们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一切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至于对别人是否会造成伤害,他们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5,随意承诺。也就是开空头支票,动不动在需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前许下一个承诺,但是孩子把事情做好之后,家长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予兑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怎么做孩子往往也便怎么做,所以,一旦家长经常性失信于孩子,孩子就容易跟家长有样学样,最后从轻易许诺变成故意撒谎。
6,相互拆台。家庭教育不是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形成合力。这里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家长只有一方说话算话,另一方根本没有话语权,父亲或母亲做独主;二是父母双方意见总是不能统一,甚至故意互相拆台,互相否定。前一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不能健全,要么偏父权性格,要么偏母权性格;后一种情况下,孩子对父母双方都不能相信,干脆封闭自己,因为父母亲总是在互相对攻,让孩子不知道听信谁。而且,有的父母还会强迫孩子在二者当中选择,这更加让孩子痛苦。
7,冷暴力。一种是与孩子保持距离,让孩子觉得很生分,似乎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而是捡来的,让孩子没有归属感,得不到亲情的滋养和家庭的温暖;另一种是用语言来惩罚孩子,冷冰冰的或者爱答不理的,即使与孩子说话,也语带嘲讽,三言两语就完事。这种冷暴力比打孩子一顿都更让孩子痛苦,甚至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成为一辈子的噩梦!
家长朋友,孩子的心理健康切不可掉以轻心,比起考试成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更应该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