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干嘛非得成天才 家教指导
十佳少年、曾荣获20多枚奖章及奖牌的14岁女孩周晓旭,因学习压力过重突患脑溢血,于本月(3月)13日凌晨离开人间。晓旭父亲说,孩子学习特别努力,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学习……
2002年底,北京市妇联、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所做的“北京市儿童(0岁-14岁)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孤独症、分离焦虑症、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品行障碍等曾经陌生的医学名词,正在孩子中间蔓延。
时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些大书店、购书网站畅销书排行榜上,教育类书排在榜首,其中,以帮助年轻的富爸爸、忙妈妈们迅速高效地培养“成功孩子”的书为最多。而近期推出的一本名为《好妈妈慢慢来》的书,则打出了“慢速培养”的观念。究竟以“快”使孩子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还是用“慢”使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们乱了阵脚,生怕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会毁掉一个未来的天才。
家长“揠苗助长”源于社会压力
近期颇为媒体关注的3岁半上海男孩童童正是“望子成龙速成法”的受害人。童童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父亲精通美式英语,母亲能说流利的日语。从孩子学习语言开始,就由爸爸对他讲英语,妈妈讲日语,爷爷奶奶讲汉语,同时对孩子进行语言培训。时间一长,童童经常会把英语、日语和汉语混在一起。现在,童童只能把“老师”叫“老希”,“葡萄干”说成“帕塌干”,甚至索性不开口讲话。有专家说这是因为语言学习过早、过多而导致了失语症。
“谁不想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领先啊!今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孩子现在还没有这种意识,可是我不能也没有这个意识。”33岁的柴先生在一家制药公司做开发工作,他有一个5岁的女儿,小名豆豆。柴先生全家早已经为豆豆的人生发展定下了宏伟蓝图,“她已经学了两年英语和汉语了,偶尔爷爷还会教她一些简单的德语。现在她在学绘画和声乐,如果时间允许,或许还会学学舞蹈。”
“她现在还小,不懂得抓紧时间,也不懂我们的苦心。有一次还把英语光盘和书用水给泡了,还时不时装嗓子疼。”柴先生叹息着:“我周围的同事都在给孩子报班,接受辅导学特长,我要是不这么培养豆豆,以后吃亏的就是她自己1柴先生介绍自己周围很优秀的孩子都是这么“逼”出来的,“我知道孩子很苦,可是,我绝对不是害她,更不可能毁掉她,我是她爸爸!我了解的那些清华北大的学生,哪个不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切都是社会压力,除非大环境有所改变,人们对于‘成功’与‘优秀’的定义发生根本的改变,否则孩子的快乐与她的成绩永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物质满足代替不了亲情
“孩子什么都不缺,可就是总不开心。我平时也没什么时间陪他,我飞走的时候还好好的,回来他就换了个人似的,要么不理我,要么就跟我闹脾气。”做产品推广的刘女士经常要在全国各地奔波,丈夫也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很晚才能回家,所以她一出差,就把7岁的孩子送到父母家。“我爸妈特别宠这个孩子,老师也说他挺聪明。可就是对我,他反感得厉害。我也觉得欠孩子的,所以每次出差回来,我都会给他带很多东西,回到家再带他去买东西,想补偿他。可是我发现他买东西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在和我们赌气,拼命选那些最贵的玩具和吃的,回到家就丢在一边,一动不动。”
刘女士说,有一次她带着儿子去购物,中途接了一个客户的电话,她和对方多说了两句,孩子扔下所有的东西就跑。她在购物中心里追,很多人都看着他们。当她抓住儿子的胳膊时,儿子只说了一句:“你回家吗?不回家就别管我。”刘捷承认,“孩子是想让我多陪陪他,我不是不爱他,我这样拼命努力还不是为了给他换来更舒适的生活?为了他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现在,公司一大堆事情要我处理,一大群人等着我接待,都不能放在一边。我也打算过做全职妈妈,可是手头的事情总也处理不完,而且我也希望能让他的生活应有尽有。”
亲子专家江雅苓认为,现代的年轻父母们都很忙碌,认为通过工作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成长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就能使孩子感到满足,就能为他们打造最光明的未来。可实际上,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经常陪在自己身边,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和自己交流。因此,让孩子知道你的爱,感觉自己被关注,足够的亲子接触才是家长最缺乏的。因此即便是在家长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后,也要记住对孩子说“我还是很爱你的”。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
已经是两岁孩子妈妈的简女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参加了很多研讨会、座谈会,也看了很多书。我现在不怕没有教育方法,而是害怕方法太多,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简蕾是理学硕士,结婚前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大人似乎比管理孩子容易多了。”
简女士很羡慕媒体上“宝宝秀”中特别聪明可爱的孩子,可是自己又有些担忧。“‘小大人’猛看起来挺好玩,可要是孩子总说那些似是而非的大人话,我又有些担心孩子会失去什么。还有那些小童星、小名人,他们的生活真那么风光吗?也许他们并不快乐,况且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戴上光环。所以,我现在都不敢让孩子过多看电视、听大人说话,自己也很谨慎。真不知道什么适合孩子,真怕毁了他。所以,我现在是‘放任式’教育,不太束缚他。”
有青岛第一藏书家美誉的宋先生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他戏言,“我对孩子采犬不管式’教育。家里的书孩子随便看,有些书未必适合她们,但是一管,孩子反而会产生好奇心想看个究竟。不如让她们自己选择,反而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大人有谋士、有勇士,而孩子则是‘玩士’―――最会玩的人,让她发挥自己的特长最重要。”
亲子专家认为,孩子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权“做他自己”,大人没有权利“下订单”要什么样的孩子,也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决定他今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