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教误区 >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孩子,我拔掉你的“错”,你就变“好”了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孩子,我拔掉你的“错”,你就变“好”了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3-07 10:47:00 阅读: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孩子,我拔掉你的“错”,你就变“好”了

"绝望像一张大网,让我窒息。以前我痛苦至极还能看几篇你的文章续命,现在好像这个灵丹妙药也不管用了。"

S是鸡毛蒜皮系列里多次出现的人物,也是我的朋友。她平时很少和我主动联系,如果我不问候她,基本上她是处于自动隐形的状态。所以,当看到她这个留言之后,我知道大事不好,如果不是痛苦到一定程度,她是不会找我的。我约她第二天晚上聊聊。

第二天晚上,我把电话打了过去。电话那头的S语焉不详的向我讲述着她的状态,她说,我知道今天你要给我打电话,所以我白天一直纠结。我想接到你的电话,但是我又觉得不知道跟你说什么,你让我说一件具体的事,我也说不出来,我就是感觉很绝望。她又说,我知道你的时间也很宝贵,你每天很忙,所以我想找出具体问题再找你,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出来,我不好意思耽误你那么长时间,但是我没有办法。

S的每一句话都是类似这样的句式,前半截是一个意思,后面加一个"但是"——严重的纠结和内耗让她越来越瘦。

S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她有如此严重的问题,却在纠结会不会耽误我的时间。我不禁想起李少成老师上课说的那句话:抑郁症是"好人"才得的病。

我告诉她:每天都有人找我聊这聊那,我的时间也是这样被消耗的,如果你不用,那就是别人用。甚至有些人根本不认识我,她们也照样在使用着我的时间,以你跟我的关系,你却觉得不好意思,这实在是件令人费解的事,咱们就从这件事聊起吧。

我跟S聊了四、五个小时,到最后我的嗓子有一点哑。以我们的关系,这种聊天既不能算纯粹的咨询,也不能算纯粹的聊天,我会尝试使用一些咨询技术,也会和她以朋友的身份随意聊天。

S身上捆绑了太多的绳索,这些绳索,是她自己给自己加上的。其实这么说也不准确,应该说,这些绳索是她的父母给她加上的。这些道理、是非、观念…已经完完全全的由她的父母经过漫长的养育过程,植入进她的体内,成为她的内在标准。她在生命当中的每一刻都在不自觉的使用它们,捆绑自己、束缚自己、否定自己,置自己于痛苦的深渊。然而可悲的是,对于这一切,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即使那些绳索快要把她勒死,她依然认为它们是正确的,还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到。

有时候父母的爱,就像这些绳索,虽然初心是好的,但是却使用了极其错误的方式来表达,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逼近濒死的边缘。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孩子,我拔掉你的“错”,你就变“好”了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我给S讲了一个例子,以此来启发她矫正认知,但是我没想到,这个在我以为很轻松的实现认知反转的例子,却失败了。

我问S:如果我现在给你一杯盛满100℃开水的杯子,你接过去,会有什么感觉?

她想了想说:烫。

我又问她:会不会因为烫,所以把杯子里的水撒了甚至根本拿不住杯子,把杯子摔到地上?

她说:会,有可能。

我又问她: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我认为这杯水一点也不烫,你应该稳稳的拿在手里,你会怎么做?

S毫不犹豫的说: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我"应该"拿住那个杯子。

我问她:但是杯子很烫,你根本受不了,怎么办?

她说:我会尽量拿的,如果实在太烫,把水撒了,那是我不对。

我问S:这件事的真相是水温足足有100℃,杯子很烫,除非一个人没有感觉细胞,或者受过特殊训练,否则她根本拿不住那只杯子。那么,我现在再问你一遍:你依然觉得你应该拿住那只烫手的杯子吗?

S犹豫了一下,说:我不知道,我还是觉得应该拿,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

我问S:为什么我说的话就是对的?我说杯子不烫就不烫?那你自己真实的感觉呢?你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吗?

S迟疑:不相信。

这就是S的问题所在。她全然阉割了自己的欲望、感受,一味的认为外界(其实是她内心深处的信念)给她的评价、要求都是"对"的。而这个"道理上的正确",并不能真正掩盖她真实的感受(烫),所以她既做不到那些"正确的标准/要求",又会因此对自己发起了无意识的"攻击",认为自己不好,不对,从而产生内疚、绝望、无力等一系列感受。

跟S聊完4个小时,我的感觉是沉重的,中间因为引领无力,导致我一度也有一些焦躁,虽然最后S说感觉好多了,"感觉又有了一些希望",但是我知道,S的内心重建之路还很漫长。和S的聊天,我有很多感受。最主要的一点是父母的爱心和关切,如果不能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那么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远多于美好。

天下几乎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但是"爱"实在是一个太过宏观的概念。没有完成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长的父母,带给孩子的爱,几乎都是有瑕疵的。更有甚者,很多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打着"爱"的名义,实施着侵略和攻击,将孩子当成自己情绪的垃圾池。

在学习心理之后,我发现"父母"实际上是世界上最难胜任的角色,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却是门槛最低,完成的最为随意的"职业"。

S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正是她父母对她从小到大的影响。这不是在甩锅给原生家庭或者父母,而是以此来警示类似的家长,不要再使用这些错误的方式"毁灭"一个鲜活的生命。诚然,养育的窗口期已过,S必须要在成年后完成和父母的和解,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条件反射",但是,这个过程何其漫长,何其艰难?!如果有幸,她做到了,也许可以从曾经的烂泥潭里爬出来,那么人生之路也已经泥泞蹉跎了这么久,如果不能,那么她的一生都是一个悲剧。

所以,做父母的,责任重大,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孩子,我拔掉你的“错”,你就变“好”了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我希望你好——所以我使劲挑你身上的"刺"——你把那些"坏毛病"改掉,你就变好了。

不仅孩子心里有"理想父母",父母心里其实也有"理想孩子"。因为力量的悬殊,所以,孩子想要理想父母很难实现,但父母"改造"理想孩子却很容易实现。

随身携带放大镜——随时挑刺——发现"刺"后狠狠拔出(自以为的),差不多就是这三部曲。

结果却事与愿违。一个逆反或懦弱的孩子,横空出世。

为什么结果和自己的初心南辕北辙?是因为你从一开始就错了。

① 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很多人在这一点上就搞混了,每个人都在说优点,缺点,却很少有人说特点。然而真相是: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一个人会有很多特质,这些特质,多一分则过度,少一分则不足。所以,懂得教育的家长不会那么泾渭分明的将这些特点割裂成优点或缺点,并收拢到不同的领域。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只有将孩子的特点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会变得很优秀。

举个例子,胆子大是一个特质。但是如果用错了地方,就成了鲁莽。抠门是个贬义词,但是拥有这个特质的孩子,往往也会会对自己的东西比较爱惜。智慧的家长需要将每一个特质,在合适的"度"的范围内,引导其发挥积极的效能。而不是生硬的将这些特质割裂,孤立成一个一个的优点或缺点,并且给孩子贴上标签。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孩子,我拔掉你的“错”,你就变“好”了

② 一个人是立体的,评价也应该是立体而全面的,家长的任何一种"贴标签",都是一种强化。

同一个特质,在不同的时候使用,或者配合上不同的其他特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家长应该全面的看待孩子,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充分的解读,切勿以偏概全。

比如一个孩子胆子比较小,性格比较内向,父母可能就会有担心,不断的鼓励孩子勇敢点,出门叫阿姨叔叔,但是父母越这样催促孩子,孩子内心越紧张,越做不到父母的要求。实际上,有的人天生就性格内向,慢热,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内心世界更丰富,对外界的敏感度更高,父母如果能全面的看待孩子,除了看到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之外,更看到孩子因内向这个特质带来的好处,那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中肯很多。

如果家长很随意的给孩子贴上"不爱说话"甚至"不懂礼貌"这样的标签,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家长若想培养一个拥有全面思维,不偏执、固执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做到成为这样的人。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孩子,我拔掉你的“错”,你就变“好”了

③"扬长"远比"避短"容易。家长的关注点在哪,孩子就在哪

这是一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却总是被父母忽略。父母们总认为,孩子的优点是"已经拥有的",所以不必再花精力维系,而那些"可怕"的缺点,却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要予以坚决的铲除。

然而真相是,孩子的优点如果不加以维系,加固、修正,就有可能由"优点"转化为"缺点",而那些被重点关注的缺点,恰恰因为受到重点关注,所以会变得更加顽固。

比如一个孩子做事情很麻利,但是经常粗心,做的不是很好。如果家长更关注没有做好这个事件的结果,强调孩子要改掉粗心的"怀毛病",并且反复在多次类似事件中强调这一点。那么家长对于"粗心"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就成为一种"负性强化",久而久之,孩子会认同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然后变得更加粗心。这种更加粗心,既是对父母强化的一种认同,也是对父母挑剔自己的一种无意识反抗。

如果父母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孩子做事麻利上,对这一点加以肯定,以"先完成再完美"的角度,帮助孩子找出过程中哪里还可以做的更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肯定,也更愿意积极的寻找原因,将事情做的更完善。

假以时日,孩子的"麻利"这个特质,就可能从最初的无意识行为,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改变做事的风格,不但关注快,还关注完善度——家长并没有强化孩子的"粗心"品质,但是孩子却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

上一篇: 多少父母迷失这5个家教误区,原本聪颖的孩子也会毁于一旦 下一篇: 家庭教育中常被忽略的七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