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校关系 >

一场校园辩论引出新型家校关系讨论

   

一场校园辩论引出新型家校关系讨论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3-06 16:48:55 阅读:
一场校园辩论引出新型家校关系讨论

图说: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论坛 陆梓华摄

晚上9时,幼儿园家长群里忽然有家长“@”老师,询问为什么孩子的脸上发现了一条淡淡的疤痕。老师赶紧私信家长了解情况,没想到见老师许久没在群里回应,有家长公开吐槽,老师怎么可以对家长的回复不理不睬……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里的一桩小事,引发了一场全园教师和30余名家长代表之间的辩论,“老师和家长之间,究竟是否一定要加微信?”

在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场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论坛上,当杨浦区教院附属幼儿园园长、特级教师何洁抛出这个话题时,引发了台上台下百余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无论哪种沟通方式 建立信任是关键

何洁说,由于有其他信息平台传递幼儿园各类通知,长期以来,不少老师并没有建立微信家长群,也并没有和每个家长互加好友。没想到,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满,园方甚至接到了投诉。经过沟通,不久前,一场全园30余名老师和30余名家长代表的辩论,在幼儿园开始了。

在前期调查中,约有7成老师认为,不和家长互加好友,不加入家长群,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负责任。家长和老师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未尝不是好事。然而,几乎9成以上的家长都希望,能和老师在同一个群里沟通互动。“家长无非是想多了解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求一份安心,其实关键并不是加不加微信,而是在于家校沟通是否顺畅,家长对学校是否建立的充足的信任。”何洁说,这是大家在沟通中,渐渐达成的共识。另一方面,何洁也请家长对老师有充分的理解。毕竟,老师也有家庭生活,很多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下班之后,老师如果能够第一时间解答家长的各种疑惑,家长应懂得感恩,有急事,电话可能是更有效率的沟通方式。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对老师们进行了新媒体使用方面的培训,提醒老师们,朋友圈和微信群,都不是私人空间,无论是表达观点还是抒发情绪,都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误会。

上海基础教育家校互动新型关系模式研究课题组副组长高骐介绍,在过去五年的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家长微信群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泄露学生的隐私,加重学业负担,加重家长的负担,攀比,传播虚假信息等等,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家长微信群使用和内容发布的规范,明确家长群群主的管理职责,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面对老师们的困惑,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特级校长张人利直言,在静教院附校,学校倡导家长通过电子邮件而不是微信,和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一来,既兼顾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也避免了过于频繁的沟通频次,打乱了正常的家校沟通秩序。

家长不该是“助教”家庭应该更像家庭

“家长并没有经过培训成为家长,当群体产生焦虑时,这种焦虑情绪很容易弥漫到每个家长脑海中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协会会长尹后庆指出,培训机构推波助澜,更是加剧了家校关系的紧张程度,各色机构通过网络传播“鸡血文”,用“牛娃”的成才故事,制造了社会恐慌情绪。一项针对包括上海在内的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培训机构调查显示,48.5%的小学生参加技能和综合素质类培训,39.4%的参加学科培训;到了初中,技能和综合素质类培训下降至36.9%,学科类上升至54%。”“升学制度的存在导致家长转向学科培训的比例也就越高,不过哪怕是这样,音体美的内容还是存在,让人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尹后庆说。

“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这样孩子才能更像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强调,现在不少家庭出现了一个“反生活”教育的趋势,家庭变成了第二个学校,家长变成了助教。这是一种异化的状态,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支持生活的教育。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尊重和支持家庭建设,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

“良好的家校关系就应该像跳一场双人舞。”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这场双人舞可以有回旋、有进退,可以更换角度,但是一定要在同一个节奏,而不是互相埋怨,谁踩了脚。

上一篇: 厘清家校合作边界需要读懂这三个关系 下一篇: 明确教师不得向家长布置作业,是建立健康家校关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