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军械库:非人型终结者
文/药荚s
在《终结者》系列电影及其衍生的文学载体里,故事所着重描写的机器人主角总是离不开各种渗透者型号。但在世界观里最重要的未来战争这一环里,对于那些在审判日之后的幸存者与抵抗军来说,最可怕的其实还是那些非人型机器猎手(Non-Humanoid Hunter Killer)。
尽管在戏份上的定位多为杂鱼、走运点也就晋升到中BOSS的水平,但我想没人会觉得它们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不论是电影还是游戏里头,这些不是太被天网所重视的打手,在故事的早期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甚至从它们那不算太过于科幻的设定来看,也许这些中无人车(UGV)和无人机(UAV)为原型的东西,在今后真的有可能诞生于现实中也说不定。
从现实中诞生的构想
近些年来,无人机的概念已经从军用武器走到了民间,并逐渐遍及到各种领域当中。但尽管它们已经不再显得十分遥远或者说“科幻”,我们多数人认识到这种东西的契机,可能还是来源于军事武器。
早在1849年,就已经有着类似无人驾驶飞行器概念的发明被记载。当时奥地利军队在进攻威尼斯的时候,从陆地或船舰上投放了约200个挂载着炸药的气球用于轰炸,虽然收效甚微且形式上与现代无人机相去甚远,但它们仍然被记录者认为是最早期的空中机器人雏形。
利用气球挂载器材的概念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些早期的“无人机”主要作为给士兵提供训练目标、或是进行短期侦察任务而存在。随后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靠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考虑到也许能够对这些原本利用计算(或者说运气)的东西进行远程遥控。
这个项目的关键来自于尼古拉.特斯拉在1898年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实验展示。他在广场的水池里,利用无线电信号对一艘小船进行远程遥控,向世人公开了无线电波的用途与潜力。而就像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明往往总是服务于战争一样,这次实验首先引起了军方的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英国在无人机的技术上取得了卓越进展。出于对远程执导武器的浓厚兴趣,皇家飞行队的阿奇博尔德上尉推动并监督了许多装载炸弹、通过无线电进行遥控的飞行器研发。他的团队在1917年3月完成了名为“空中目标”的实验机型,并成功令其发射上天,至此正式走出了地面人员远程遥控空中杀手的第一步。
多年来,无人机以及其它类似技术下的机器人士兵技术已经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一度大肆宣传的未来战斗系统-FCS(Future Combat Systems),就是计划以轻量化的装甲平台和无人载具装备,通过庞大高效的信息网络指挥中心控制下划时代的军事系统。
虽然FCS和无人机发展并不是本文的核心,但它们确实成为了卡梅隆和后来《终结者》系列创作者,在构思故事时的一个关键元素。尤其是不论新旧哪一条时间线里,诞生天网及其早期非人型终结者单位的契机,都是来源于军方对无人机技术的发展。
在前两部电影的旧设定里,美国军方于1980年正式开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发项目。在这个计划下诞生的天网,除了旨在应对核战争时能够取得先机的武器管理系统外,还具有取代人类操作员进行军队指挥的功能。
理所当然的,为了让天网能够拥有足够配合上它“完美”的管理系统的士兵,军方便委托赛博达公司研发各种型号的无人机。
在一系列产品竞标过后,军方首先订购了陆空各一种产品。它们分别是作为空中侦察与火力支援的“HK-Dronse”,以及地面多功能自动武器平台的“T-1”。这两种型号在作品也算是十分具有辨识性,并且在故事设定里也成为了后续各种终结者研发的基础。
不被重视的老兵
为了能够实现在有限的预算内,直接省去培训步骤复杂且不确定因素过多的人类来完成战争,美国军方在天网计划初期就开启了无人机竞标的项目。
由于在少量的T-70型双足步行机器人研发成功之前,赛博达尚未能攻破技术难关,所以仍在使用传统履带式底盘T-1型号就从实验机转向了正规产品。它的技术基于已故的迈尔斯.戴森博士(Miles Dyson,第2集的黑人博士)生前所遗留下来的研究成果,以审判日之前生产的几百台单位而成为天网的初期主要兵力。
在旧设定里,天网于1997年8月29日这天获得了自我意识后,首先经历的便是人类最熟悉的情感之一:恐惧。由于研究所预估了超级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人格觉醒,所以早在项目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一旦看到天网存在可能的反逆倾向就立刻将其“杀死”的指令。
出于自我求生意志的驱使,天网在研究人员试图将它关闭之前决定采取自卫手段。而作为它“手脚”的延伸,基地内先进的防御火控系统,以及赛博达公司为美军提供的无人机就成了这场大屠杀的工具。
T-1实际上就和如今的UGV概念类似,都是一种多功能的地面自动武器平台。不同的是它不再需要人类来操控,而是将一切都教给计算机来处理。
之前也曾经提到过,如果没有天网进行远程操控的话,T-1自己的处理器也就只能达到昆虫级别的智力。但只要被输入指令,制订目标后,这些东西也足以胜任最基本的巡逻/击杀任务了。
虽然它以构造简单造价相对低廉为核心,但也不代表这东西就是随便就能拼凑出来的。T-1拥有钛合金强化装甲板,坦克履带式的移动方式能够有效的翻越障碍——当然,没法上楼梯这是肯定的。安装在上方的“头部”带有激光瞄准系统、听觉和热运动传感器;在发现目标后其上半身可以进行360度的旋转,并进行角度有限的上下方向瞄准。
从T-1长期服役了到了《终结者:救赎》的2018年时间线来看,天网几乎很少在这一型号上下功夫。在电影初期约翰.康纳等人进入天网前哨遭遇的改造型号,以及在集中营里用于看守的那几台“老爷机”来看,T-1这个为天网服务多年的老兵几乎是被其视为可用可弃的工具罢了。
这台机型最大的贡献,应该还是成为了HK-Tank的设计原型。作为首部《终结者》电影里登场的“魔王”,体型庞大、装备了等离子炮的终结者成为了凯尔.里斯回忆里的主要对手。它们对天网部队清剿人类幸存者,在战场上压制反抗军有着很关键的作用。但在遇到像凯尔这样富有经验的士兵时,这些过于高大导致有着大量视野死角的移动堡垒,很容易就会被瘫痪履带并摧毁。
T-1后续机型最风光的,应该要数出现于《终结者2:审判日》设定草案里的“HK-Spider”了。这个用于保护天网中央处理器的终结者,从履带式结构改造成了四足行走的模式。其装备着等离子机枪、防护罩与灵活的移动能力令其成为了最危险的地面单位之一。
我们之前提到过,天网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视为机械之神。虽然电影里没有太多直接的描写,但是像漫画和小说里也多多少少提到过,它在觉醒了人格后是经历了一系列成长与变化的。从最初对于求生意志的渴望,再到因仇恨而对人类展开的屠杀,直到战争后期明显希望创造生命的执着,都在不断提醒着这个人工智能确实拥有一些人性的特质。
在致力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后代”时,也许是受到了人类的影响,天网十分执着于双足形态。所以在审判日后的多年里,它对待非人型猎手的态度十分无所谓,型号改进总是换汤不换药,修修补补就能用很多年。
不过,天网还是明白自己实际上仍然是很脆弱的。如果缺少这些头脑简单、能够大规模生产的移动炮塔保护,它可能一开始觉醒的时候就被人类拔掉插头了。
空域管制
在第一部《终结者》电影开始时,映入观众眼中的场景是一副经历了战争摧残后的废土景象。而作为整个系列的主题,首先出现的机器人实际上并非最具有代表性的T-800,而是一台HK-Drones。它就和所有在故事里未来战场上的同类一样,不断搜索着废墟之下的人类幸存者,为机械之神降下复仇的火焰。
决定了天网优势的,自然是那瞬间消灭了数十亿生命的核武器。在进入了废土战争阶段后,以T-1为首的地面部队主要用于防守基地和镇压反抗者的工作。而那些不断在空中巡逻的无人机,自然便成为了幸存者最为恐惧的对象了。
像它的地面单位兄弟一样,HK-Drones是战前由军方订单诞生的新时代武器系统其中一个“零件”。它采用了与T-1相同的集成逻辑包(Alpha ILP),但是在处理器性能方面有着更出色的编程和存储空间,这主要是为了它能够胜任在空中进行侦察与导航等工作而做的强化。
作为现实中UAV的科幻版本,HK-Drones关键作用是能够进行更加精确的目标打击,并实现与地面单位进行战术合作。此外,它能够跨越传统无人机在受到天气等问题而导致的通信障碍问题,毕竟作为新时代的智能无人机,HK-Drones甚至不需要地面协助便能独自完成任务。
虽然比其T-1的生产要困难一些,但它仍然是天网手下物美价廉的士兵。军方在战前也对其十分满意,委托赛博达公司制造了大量的HK-Drones。在审判日后,这些空中杀手便是多数抵抗军与幸存者的主要死亡因素。
但尽管它们十分致命,HK-Drones作为天网士兵的局限性仍然很大。它的热感应功能在一些有着燃烧残骸的环境下几乎等同于瞎子,而其低下的智力也无法处理相对复杂的情况。另外,HK-Drones的扫描系统十分原始,一个静止不动的单位几乎很难被其发现。而在面对敌人的攻击时,其装甲只能对常规武器有一些抵抗力,但面对自动武器这种级别的火力就已经毫无办法了。
HK-Drones有着许多后续的衍生型号,基本上涵盖了如今多数空军主要单位。从专门用于轰炸的“HK-Bomber”,到类似空中炮艇的“HK-Airstrike”等等,空中火力的优势让天网对这一分支相当上心。
最神奇的是,这些空中单位甚至出现了“返祖现象”——还记得《幽灵行动:断点》里号称能威胁人类、实际上只是个淘宝买来的遥控无人机下面挂了把手枪的那种型号么?用来钻进各种掩体、对立面的人类进行猎杀“Mini Hunter”,几乎就是与其相同理念的存在了。
虽然故事里并没有提及,但我觉得Mini Hunter说不定是最早被人类捕获并改造为己用的终结者之一。原因则是从设定中曾经提及到,虽然这些小巧敏捷的机器人很难被瞄准并击落,但因为它们的工作都是钻进复杂的室内搜索幸存者,所以反过来也经常被人类近距离击落——用罩子扣住、甚至直接用棍子敲落...
虽然不像双足终结者那样往往能够获得最好的资源,但它们在数量和型号上丝毫不亚于前者。另外在战争后期随着双足型号的增加,用空中单位与其进行协同作战的方法也成了天网主要的战术。
只有你想不到...
自从《终结者2》里的T-1000出现以来,这个系列的后续作品里头,就从来不缺毫无逻辑终结者形象。它们早已脱离了可以自圆其说的科技感,变成了以好玩和有趣为核心的B级片怪物。
单是其关键核心的电影尚且如此,那一堆受众面不算广、只是为了延续和再利用IP价值的衍生媒体就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了。从理性的角度看,天网会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它过于沉迷“玩胶”——空军陆军步兵的各种型号已经无法满足后,便开始转向了对各种动物的改造上面。
是的,如果你觉得《终结者:救赎》里的摩托车或是虫子型终结者还不够扯淡的话,那么可以去看看衍生作品。这里头有狗终结者、也有《未来冲击》里的霸王龙终结者,甚至在某部小说还出现过海豹终结者(?)。
这也是我没有列举每一种非人型终结者的主要原因。至少我觉得,在这个系列里最重要的电影载体里,我们只要记住其中陆空两种型号就够了。
首先,它们在设定上是天网早期最关键的战斗单位,也为大量后续型号的研发打下了基础。其次,相比那些随便画只海豹就说是终结者的做法,T-1与HK-Drones至少是基于现实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即便有着艺术加工的想象力,也仍然能从其中看到一些有趣又值得回味的细节。
本文来自: 机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