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一生的不一定是学习成绩,也可能是这3种人格的培养
文:凭阑
寒假、春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考试成绩是孩子躲不过的问题。
无论是谁,见面开口都会问一句:“期末考的怎么样呀?”
考得好的,家长自然欢喜,孩子也乐意大声说出来。
相反,考得差家长也会略显尴尬,孩子更觉得没有脸面。
“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将来才有出息呢”
随口的一句安慰也会让人觉得像在敷衍。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只是为了成绩?
孩子一生的成败,难道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
蔡元培先生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有了明确的回答: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对社会的改变无从应对,即便在校门门功课都考第一,又能怎样呢?
所以,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应是家长最该关心的问题。
1、乐观向上的心态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
乐观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性格。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考试不理想便情绪低落,手机被没收便会有自杀倾向....
究其根本,是不懂得如何去坦然接受现实,没有养成一颗平常心。
一旦孩子将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上,就容易剑走偏锋,陷入死胡同。
思想出不来,就容易走极端。
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就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
而学会接受现实,就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林肯曾说:“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
父母若想孩子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最好的教育方式便是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心态培养上起着直接的作用。
父母心态积极,孩子才会乐观向上。
2、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前阵子,教育圈被一位妈妈的教育心得刷屏,很多家长都曾被这样一句话戳中泪点:
“我的孩子成绩平平,但是他心地善良......”
是呀,心地善良的孩子,难道就因为成绩不好,就应该被否定吗?
孩子成长初期,一味的强调成绩,忽略其本身的人格培养并不可取。
一个懂得感恩美好,懂得宽容的孩子,相信不比儿时成绩优异的孩子生活得差。
家长要教会孩子去感知老师情、父母恩。
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无私对自己好,即使很多人不求回报,倒是自己必须要有懂得感恩的心。
当然,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并不是单纯理解成感恩父母、老师,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并有能力去回报世界的美好。
人性都有正反两面,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让孩子保持内心的美好,保持住孩子那一颗爱心,才能让孩子拥有求知求美的动力。
即使总是遇到困难,也要让孩子相信,这个世界并不缺乏温暖。
3、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教会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老师不可能时刻在孩子身边,孩子迟早要自己去面对社会。
过分保护孩子,其实也等于是“伤害”。
所以,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其实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虽然我们不推崇“以暴制暴”,但也反对“委曲求全”,什么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法,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
教育需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教会孩子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从容面对危险、诱惑,才是自我保护教育的关键所在。
家长务必让孩子懂得,只有自己的生命不受到危害,才能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教育就是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孩子去适应明天的生活。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发展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孩子的身心,是应对变化莫测的明天,更为重要的生存技能。